董氏悬灸|分享健康|分享爱
年的三伏天已经来临了,很多灸友还不太了解三伏灸,特整理此篇,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三伏灸。一年当中冬病夏治的机会就这么一次,把握好,不要错过。
什么是三伏灸?三伏灸到底有多重要?(上)
三伏灸的来历
“三伏天”是在小暑与立秋之间,夏至过后第三、四个庚日及立秋后第一个庚日,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伏即为潜伏的意思。
“三伏天”的“伏”就是指“伏邪”。所谓的“伏天”,就是指农历“三伏天”。
“三伏”暑热,是大自然阳气最盛、阴气最弱的时候,是一年中酷热的开始,也是一年中“风、寒、暑、湿、燥、火“等六邪最旺盛混杂的时候。此时使用艾灸疗法,既有利于药物的快速渗透与进入,又可借助炎热的气候环境、驱除体内的阴寒之气。一般在冬天容易发作的疾病,例如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大都由于体质阳虚,体内阴寒太盛,加上冬天寒冷气候的刺激而发作。而三伏天人体内的阳气最充沛,热能温阳,阳能祛寒。另外,天气热,人体毛孔大开,药性容易渗透进去,三伏灸借助天时,能一举扫荡体内的阴寒之气,防止冬季复发。
正是源于以上几点,才有中医提出的著名理论——“冬病夏治”。这段时间是最坏的时间也是最好的时间---是最容易留下病根的时间;也是调理疾病的最好时机!你处理得好,往后一年无病害。
什么是“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源于《黄帝内经》提出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夏季万物生长茂盛,阳气盛,阳气在表,夏季养生宜以养阳为主。三伏天是夏季最热的时候,此时毛孔开泄,人体经脉气血运行充盈,毛孔张开,有利于药物吸收。
运用艾灸可使腠理宣通,驱使体内风、寒、湿邪外出,是内病外治,治病求本的方法。此时治疗某些寒性疾病,可以最大限度的以热治寒、鼓舞阳气,驱散体内寒气,调整阴阳,从而达到减少冬季发病频率或彻底根治疾病的效果。同时艾灸补充人体元阳之气,提高免疫力,从而达到了治未病功效。
为什么要“冬病夏治”?
许多冬季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生或发作的基础往往在夏季已经形成或存在。只是由于夏季阳气旺盛,人之阳气也受到鼓舞,人体皮肤腠理充分开泄,体内病邪不至于肆虐;而到了冬季,阳气转弱,人之阳气内敛,遂使潜伏体内病邪顺势而起。因而,要预防或治疗某些冬寒性疾病,应当从夏季做起,做到夏防冬病。
另外,某些冬寒性疾病在冬季治疗时,很难收到好的效果,如在夏季及时调治,借阳气旺盛助药性之力,则常常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冬天治寒症,就象是雨天里晾衣服,是很困难的。因为冬病患者本身体质就偏于虚寒,再加上冬天环境也是寒冰一片,两寒夹击,便毫无解冻的可能。然而在盛夏之际,外界是暑热骄阳,里面是心火正盛,这时积寒躲在后背的膀胱经和关节处,最易被赶出来。
但若是阳气衰弱,里面没有推动之力,就会错过排寒的大好时机。再加上有很多人,体质本来就有些阳气不足,夏天再痛饮去暑的饮料,如冰镇啤酒、凉茶、水果冰,然后整日在空调房间里工作,那真是陈寒未去,又添新寒,寒气是会沉积的.且身体被寒气侵袭的地方,必会气血瘀阻,这叫做"寒凝血滞"。若寒气停留在关节,就会产生疼痛,停留在脏腑就易产生肿物,停留在经络就会使经络堵塞,气血也就流行不畅,不但会四肢不温,也常会有手脚发麻的症状出现。所以倘若不在夏日去除积寒,等到秋风一起,外寒复来的时候,就又会内外交困了。
药王孙思邈怎么说冬病夏治的益处?
药王孙思邈说:"上医治未病之病,中医治将病之病,下医治已病之病"。所谓"将病之病"就是这种现在虽然未发,但却会在将来某个时候必发的疾病。那就要在未发之时,赶快去除其必发的条件——或主因,或诱因,也叫“防未病”。
“冬病”就是在冬天易发的病,此种病的易发人群多为虚寒性体质,也就是俗话说的没有火力。通常的症状:手脚冰凉,畏寒喜暖,怕风怕冷,神倦易困等。中医叫阳气不足,也就是自身热量(能量)不够,产热不足,寒从内生。这样的人即使在盛夏,睡觉也要盖着被子,穿着袜子。
三伏天“灸疗”,冬病夏治的好时机
三伏天“灸疗”利用全年中阳气最盛的三伏天,灸疗通过经络的气血直达病处,标本兼治。艾灸有温经通络、升阳举陷、行气活血、祛寒逐湿等作用,在“三伏天”施灸就能增加机体的免疫功能。
中医认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因此,要有耐心坚持调理。各地经验认为三伏灸年限长,次数多,则其疗效高,效果就好,因此要坚持多年“三伏灸”。
三伏天艾灸可以治疗的疾病:
1.解暑,祛湿,祛寒,降火。因为艾灸补充的的是元阳之气。艾灸的纯阳与天时的阳气最旺之时,双重阳气注入体内,将寒湿邪排出后,人在炎热的环境里是不闷热,不烦躁的。
2.无论天气多么炎热,身心却是舒畅无比。这就是元气阳气充足,火力充足,精力旺盛,耐力很强,耐痛,抗压力、抗打击力强。满满的正能量。
3.寒是万病之根,湿是万病之母,风是万病之首,火是万病之华。在阳气最旺的夏季艾灸,与艾火的纯阳,双重阳气作用于人体病灶,祛除一切寒湿,打通经络。
4.延年益寿。真元乃元气、阳气,所以,元气是生命之本,是健康之本,长寿之本,福德之本。窦材在《扁鹊心书》中云:“抚阳保命延寿之法,艾灼第一”。
5.修心养性,也是最有收效时机。三伏天艾灸即能祛病、又能强健身心,真正意义的修心养性。血液越来越清净,身体得以轻松,心胸逐渐开阔,病痛逐渐解除,理解力逐渐增强,智慧越来越多。
三伏灸的作用
1.局部的刺激作用,局部的艾灸刺激通过神经反射,激发机体的调节作用,使机体某些抗体形成,从而提高机体的免疫机能,对一些过敏性疾病起防治作用。
2.经络的调节作用,艾的温热性能对局部的刺激,具有温经通络,行气活血,祛湿散寒的效果。而且通过经脉的调整,达到补虚泻实,促进阴阳平衡,防病保健的作用。
3.艾本身的作用,艾的药性通过皮肤渗透至皮下组织,在局部产生药物浓度的相对优势,发挥较强的药理作用,同时通过艾对局部穴位的刺激,以激发全身经气,通过微小血管的吸收输送,发挥最大的药理效应。
4.利用“三伏天”这全年最热的时段,人体阳气最盛的时候,刺激人体穴位,并通过艾的作用,起一个良性的,有利于机体增强抵抗力的,扶正祛邪的作用。(另外,在冬季还有三九灸,同样是利用全年最冷的时段,灸治疾病)
年的三伏天已经来临了,很多灸友还不太了解三伏灸,特整理此篇,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三伏灸。一年当中冬病夏治的机会就这么一次,把握好,不要错过。要把我们传统的中医方法传承光大,用治未病的理念来助力身体的健康。
三伏灸到底有多重要?(下)
上一篇介绍了三伏灸的来历及原理,那么实际要如何操作,本篇从三伏灸的时间,适应的症状,艾灸的注意事项等方面,做详细的介绍。
三伏天是出现在夏季时节的小暑与秋季的立秋之间,是一年中最闷热,又潮湿的时候。具体到今年年来说,是从7月12日开始进入初伏,7月22日是中伏开始,8月11日是末伏开始,8月21日出伏。这四十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的时候,也是三伏灸的最佳时机。
年三伏灸时间
伏前灸
6月12日----年6月21日
6月22日----年7月01日
7月02日----年7月11日
入伏灸(重要)
初伏灸时间:7月12日----7月21日
中伏灸时间:7月22日----8月10日
末伏灸时间:8月11日----8月20日
伏后加强灸
8月21日----9月10日
为什么要伏前灸?
如果不经常或者没有艾灸过的人,突然开始重灸,会出现上火、晕灸等现象。经络於堵严重的,应该循序渐进,所以伏前灸应该以缓和慢灸为主,让身体逐渐适应,为正式的三伏灸做准备,打基础。
三伏灸适用的症状
三伏灸可以调理亚健康、疾病与美颜问题:
1、呼吸系统:各种鼻炎、慢性支气管炎、慢性咳嗽、哮喘等。2、消化系统疾病:肝炎、慢性胆囊炎等。3、外周神经病:三叉神经痛、面神经炎等。4、皮肤病:白癜风、银屑病、荨麻疹、硬皮病、神经性皮炎、寻常疣、斑秃等。
5、妇科问题:宫寒、痛经、月经不调、妇科炎症、子宫肌瘤、不孕不育、小叶增、产后腰痛等、手足冰冷、肝肾亏虚、;
6、骨、关节问题(包括风湿性关节病症):肩周炎、颈椎病、强直性脊柱炎、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腰肌劳损、滑膜炎等、痹证(包括退行性骨关节炎、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肱骨外上髁炎)等。
7、胃肠问题:胃寒、胃痛、胃炎、胃肠功能紊乱、溃疡病、肠炎腹泻、结肠炎、腹部凉怕冷等;
8、呼吸系统问题:咽炎、气管炎、哮喘、鼻炎、鼻息肉、鼻窦炎、梅核气等;
9、体质弱问题:面色晦暗、体弱怕冷、失眠多梦、体质弱挑食、经常感冒等
10、面部美颜问题:肤色晦暗、黄气、色斑、黄褐斑、痘等。
11、亚健康调理。
三伏灸适应症
很多疾病都能用三伏灸的方法治疗,除了上面提到的哮喘、慢性支气管炎以外,还包括肺气肿、慢性阻塞性肺病、风湿性关节炎等属于阳虚寒凝范围的疾病。所谓的阳虚寒凝,主要是指有怕冷、鼻涕或痰液白而清稀、受寒后症状会明显加重等表现。
三伏灸主要是在人体穴位或局部艾灸,不同的人、不同的疾病穴位也不尽相同,用中医的话来说就是要“辨证”选穴施治。
下面介绍一些常见病的三伏灸法
1、慢性支气管炎:
症状:咳嗽、咳痰或气喘的症状出现在两年以上,每次发作持续三个月以上的。发作有明显的季节性,冬季发作,春夏缓解。
穴位:
大椎穴、肺俞穴、膏肓穴、定喘穴、风门穴、脾俞穴、膻中穴、百劳穴、命门穴、肾俞穴、天突穴、。
2、哮喘:
症状:有咳嗽、喘息、呼吸困难、胸闷、咳痰等表现。最典型的症状是呼气的时候很难受,发作性的时候有哮鸣音出现。严重的需要坐起来才能正常呼吸,经常干咳或咯大量白色泡沫痰。哮喘容易在夜间及凌晨发作,秋冬寒冷的季节常常会病情加重。
穴位:取大椎穴、肺俞穴。
3、过敏性鼻炎:
症状:喷嚏、鼻痒、流涕和鼻堵是最常见的四大症状。通常是突然和剧烈的打喷嚏;鼻痒,鼻涕多,但是经常是清鼻涕;鼻子不通气,还常伴眼睛发红、发痒以及流泪,甚至头晕、头痛等症状。
穴位:肺俞穴、膏肓俞、大椎穴、风门穴、上星、迎香穴、印堂、太阳、合谷。
4、预防感冒:
症状:平常体质虚弱,气候稍微变化或到寒冷季节极易感冒的人。
穴位:大椎穴、风门穴、肺俞穴、定喘穴、膏肓俞穴。
5、保健灸:
症状:免疫力低、易感冒、怕冷怕热、虚法、疲乏无力、睡眠质量差、食欲不振、肌肉关节酸痛、眼部干涩、头昏头痛、心悸胸闷、睡眠紊乱,心理方面可表现有情绪低落、心烦意乱、焦躁不安、急躁易怒、恐惧胆怯、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能集中、精力不足、反应迟钝等。
穴位:取关元穴,大椎穴,中脘穴,神阙穴,命门穴,足三里穴。
以上这几种疾病是三伏灸中最常见的,其实,凡事属于阳虚或者寒凝的疾病,都可以用“冬病夏治”的方法来治疗。
艾灸的操作方法及排病反应
每次艾灸的时间一小时左右,也可根据自身承受情况适当延长。每天艾灸一次,白天艾灸最佳。每个穴位一般15-20分钟左右。艾灸的顺序见下图
▲艾灸顺序
三伏灸注意事项
艾灸时要保持情绪乐观,保证睡眠充足。这样可使全身肌肉放松,神经紧张得到调整,从而提高经络穴位对药物刺激的识别,引导药效直达病灶。进行适度锻炼可增加神经和肌肉协调性,增加汗液排泄,促使人体内滞留的寒气散发出来。
三伏灸期间的饮食禁忌
必须注意适当的忌口,调理期间,忌酒、生冷、油腻、辛辣、刺激食物,不要贪凉,也不宜进食海鲜、鸭肉、鹅肉、苦瓜、西瓜等过于寒凉的食品,不要吃肥甘厚腻、生痰助湿的食物,同时应戒食易化脓食物,如牛肉、花生及其他煎炸食物,以免引起过敏他影响治疗效果。
三伏灸后的注意事项
1、盛夏时节,艾灸易大汗淋漓,切忌风扇、空调、穿堂风直吹,否则极易进风、寒、湿邪,反倒加重病情。实在热的难受可将风扇对墙或对物吹再折射出来,一样有降温对流作用。若开空调温度不应太低,至少27度以上,出风口不可直对人,打开门窗,让室内保持自然的温度和空气。可听听心经、清静经让心静下来,俗语说“心静自然凉”,有时是我们的心热,心理作用。
2、体内湿气重的人此时极易灸出水泡,不必惊慌,排病效果会更好,证明药性已进入穴位经络,通过经络气血直达病处,但瘢痕体质的患者起泡后可能留下瘢痕,此类体质在灸裸露在外的穴位时若不想留下疤痕就需要将温度控制好。小水泡可让它自愈,较大的水泡将针消毒后沿皮肤旁边刺一个小洞,把水慢按排出来。不要把泡撕掉以免造成疤痕,可将茶籽油、艾灰调匀涂抹在水泡表面或洒上一些硫磺粉及大黄粉也可以。
3、艾灸后6小时内尽量不要洗澡,如果非要洗澡,水温要高于体温。
三伏灸的作用是防病保健,对调理慢性病有显著疗效。三伏灸的疗程严格来说是三年,主要目的是防病保健,如果半途而废,做一年停一年,效果肯定会打折扣。
三伏灸禁忌人群
有适应症就有禁忌症,所以“三伏灸”虽好,但并非人人都合适。
恶性肿瘤、肺结核、感染性疾病等病,患咳喘但是伴有发烧的患者、肺结核活动期伴有咯血的人,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都不适合用“三伏灸”法治疗。
另外,患有严重心肺功能不全的人,也要慎用“三伏灸”来治疗。因为机体会出现一系列的反应,如加快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的速度等,这些反应会加重心肺的负担,引起水肿、心慌、气急,严重的还会发生心衰。心肺功能不全在老年人中多见,所以建议老年朋友们在选择冬病夏治的时候,一定要慎重再慎重,或遵医嘱。
三伏灸主要针对虚症、寒症及过敏性疾病等,但三伏灸并非人人都适合,有一些体质偏热的人就不能做。普通人如果舌苔黄厚、喜欢吃冷的食物,可以初步判断自己是偏热的体质,可能就不适合做三伏灸,需要辩证施灸。
如果对自己的体质类型不了解,可以咨询专业艾灸老师,进而判断自己是否适合艾灸。
艾灸一定是以人为本,听从身体的感受,如果觉得身体不能承受,那么就暂停艾灸,切不要硬撑。
有人问百岁老中医邓铁涛有什么养生秘诀?老人笑着说,他的长寿经只有一句话:养生必先养心,养心必先养德。然后是起居有节,饮食有度,适量运动。
最后祝您身体健康,心情恬淡,度过一个有意义的夏天!
温馨贴士
如果担心自己不能坚持三伏灸,有个小方法可以督促自己,那就是每天晒一条自己艾灸的图片到朋友圈,相信很多朋友会为你的坚持而鼓励!自己就会变得有动力!
关于《董敏园悬灸》:董敏园悬灸秉承:”继往圣绝学解天下隐忧“为宗旨。在艾灸的科研、培训、灸疗、配穴方面做出自己不懈努力。以期望广大艾灸爱好者,不打针、不吃药、少住院、多健康。为了更好的服务于广大灸疗爱好者。如果您有灸疗方面的疑问,欢迎在对话框中留言与我们交流。
董敏园悬灸客服号
ID:warth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