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病夏治”可谓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个重要特色。
入了三伏天,我们的机体会进入阳气充沛的最佳时期。人体阳气会生发渐旺,体内的凝寒之气也更容易得到消解,而且我们机体的抵抗力也会因为逐出寒气而得到提高。
中医强调“春夏养阳”,如果能够把人体的阴阳平衡调整好,一些冬病的病根给拔除。倘若夏日不祛积寒,秋冬季节外寒还会再来继续累积。
冬病夏治——“治未发之病”。今天我们就和大家一起探讨下所谓的“冬病夏治”原理以及优势是什么!
“冬病”多为虚寒性体质。
“冬病”就是在冬天易发的病,此种病的易发人群多为虚寒性体质,也就是俗话说的“没有火力”。通常的症状是手脚冰凉,畏寒喜暖,怕风怕冷,神倦易困等。
中医称之为“阳气不足”,也就是自身热量(能量)不够,产热不足,寒从内生。这样的人即使在盛夏,睡觉也要盖着被子,穿袜子才觉得舒服。
为什么冬病要夏治呢?
因为冬病患者本身体质就偏于虚寒,再加上冬天的外界环境也是寒冰一片,两寒夹击,便毫无解冻的可能,所以在冬天治寒症,就像是雨天里晾衣服,是很困难的。
然而在盛夏之际,外界是暑热骄阳,体内也是心火正盛,这时积寒躲在后背的膀胱经以及各关节处,最易被赶出来。
但若是阳气衰弱,体内没有推动之力,就会错过排寒的大好时机。再加上有很多人体质本来就有些阳气不足,夏天再痛饮消暑的饮料,如冰镇啤酒、凉茶等,然后整日在有空调的房间里工作,那真是陈寒未祛,又添新寒。
要记住,寒气是会沉积的,且身体被寒气侵袭的地方,必会气血瘀阻,这叫做“寒凝血滞”。
若寒气停留在关节,就会产生疼痛;
停留在脏腑,就易产生肿物;
停留在经络,就会使经络堵塞,气血也会运行不畅,就会出现四肢不温、手脚发麻等症状。
所以倘若不在夏日祛除积寒,等到秋风一起,外寒复来的时候,就又会内外交困了。
那如何在夏日祛除积寒呢?
方法很简单,就是“内用温热”、“外散风寒”。
“内用温热”——服用偏温热的饮食。
有人觉得,大热天的,再吃热的东西,那还不得心烦气躁。不错,关键是服温热也有个正确的服法——我们可以热药凉服。
比如说红糖姜汤水,本来是温热暖胃的,但如果在暑天服用,可以倒在塑料瓶中,然后放到冷水里泡一下,此时,我们虽然喝的是冷饮,到胃里的时候却是热药。
“外散风寒”——发汗法是排除体内寒邪的最好方法。
夏天毛孔大开,最易出汗,汗为心之液,可泻过旺之心火,也可将侵入皮肤的寒邪及时排出,所以发汗法是排除体内寒邪的最好方法。借用金庸先生小说里提到过的《九阴真经》里的第一句话: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正好体现了人体应天时而动的这种自然调节功能:泻心经之气血(火)来补充膀胱经的虚弱(寒)。心,五行属火,夏天最盛;膀胱经,人体之藩篱,是抵御外寒之屏障,也是清除内寒之通道。所以夏天身体多汗是上天赐予我们的自然疗法,不但可以清除寒气,发汗本身还可排出体内大量的瘀毒。
但由于夏日我们贪食冷饮,胃肠中有大量寒气,本来用于发汗的心火,转而被用于温暖肠胃了。此时,体表便缺少气血来抵御外邪侵袭了。而所谓的外邪也是我们一手制造的,那就是空调的冷气。冷气从皮肤而入,冷饮从肠胃而入,心火虽盛,难敌二寒,既不能很好地消化,也不能很好地发汗,结果就出现了所谓的“肠胃型感冒”:发热无汗,吐泻交加。
冬病夏治应对良策
以上说的,似乎与冬病夏治无关,其实不然,告诉您寒邪出入之机理,您才会有长久应对之策略。下面说得再具体些:
1
感觉肚子凉,脾胃虚寒。
如果感觉肚子凉,夏天也爱吃热的,又怕风怕冷的人,那就灸中脘、关元、足三里。
2
后背发凉,怕风。
如果感觉后背发凉,怕风,那就先在后背刮刮痧,若能方便再用热水泡脚,然后喝一碗发汗的生姜红枣汤,寒气是很容易排出的。
冬病夏治最好的方法——三伏贴或三伏灸
简介三伏贴是中医冬病夏治理念的一种方法,即借助一年之中阳气最旺的时候,对一些容易在冬天发作的体质虚寒性的疾病进行药物调节,如哮喘等,可以起到治疗及预防作用,也是遵循了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念。
贴药时间:
成人1~2小时,儿童15~20分钟
科普治疗范围①内科病: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体虚感冒、肺气肿、肺心病、夜尿频多、免疫功能低下、四肢寒凉怕冷,中风后遗症等;
②消化道疾病:慢性胃炎、胃溃疡引起的胃胀、胃酸、胃痛等,胃肠功能紊乱,慢性腹泻。
③儿科病:小儿哮喘、肺炎、体虚感冒、过敏性咳嗽、厌食症、慢性腹泻、尿床、营养不良、疳积等;
④耳鼻喉科病: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炎、鼻窦炎、慢性咽喉炎等;
⑤痹病:肩周炎、颈椎病、腰肌劳损、颈肩腰腿痛、骨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脊柱退行性病变等;
敷贴时间
哪些人适合三伏贴?
1、妇科疾病患者
中医认为,女性身体属寒凉体质,子宫是女人身体里最怕冷的地方,“宫寒”是中医学上的一个概念,就是“子宫寒冷”。子宫寒冷并不是说子宫腔内的温度低,而是指体内阳气不足,子宫及其相关功能呈一种低下的状态。宫寒的女性常易受到一些妇科疾病的困扰:痛经、月经不调、盆腔炎、宫颈炎以及阴道炎等各种妇科炎症。面部易长黄褐斑、性欲降低、外表更显憔悴衰老,且不孕的风险大。
宫寒的女性怕冷,尤其是到了冬天,别人盖一床被子,你却需要三层。如果你冬天也有这些症状,不必紧张。因为在中医传统理论中有一个重要的疗法——冬病夏治,可以在夏日医治冬病宿疾,让你的“冬天”恢复温暖。
2、低头族、各种腰椎、颈椎疼痛者。慢性支气管炎、反复感冒、哮喘患者。
办公室一族经常出现的肩颈疼痛,主要原因为久居湿地、饮食偏冷、坐卧感受空调凉风直接刺激等。在一年中人体阳气最盛的三伏期进行治疗,有利于振奋气机,扶阳通络,驱邪外出,促进宿疾向愈。疼痛伏贴治疗采用局部理疗、手指点穴与疼痛敷贴的三联治疗方案,发挥伏贴扶阳、蠲痹、止痛的作用。
夏季正是身体阳气回升的时候,有助于药物的吸收。这个时候进行贴敷可以治疗颈腰椎病、类风湿性关节炎,以及阳虚怕冷、四肢不温、脾胃虚寒者:
疼痛敷贴适应症:
慢性筋骨疼痛;风湿痹痛;颈椎病(颈型、神经根型)、肩周炎、腰椎骨关节炎、腰突症、腰肌劳损、膝关节炎、强制性脊柱炎等;对办公室一族缓解疲劳、预防颈肩痛发作也有很好的效果。
3、反复呼吸道感染、哮喘、过敏性鼻炎、体质虚弱、脾胃病等2岁以上的小儿
“冷在三九,热在三伏”成都冬病夏治三伏贴已经开始预约了。康乐堂儿童三伏贴主要针对寒冷季节易发的呼吸道疾病,在夏季阳气旺盛时养阳补气,以祛除体内寒气促使阴阳恢复平衡,能起到预防或减少该类疾病发生的作用。从现代医学角度而言三伏贴具有抗炎、调节免疫的作用,对免疫力降低及过敏性疾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冬病”的易发人群多为虚寒性体质。小儿因机体发育尚不成熟,也为“阳气不足”,容易受凉,特别是寒冷季节,所以容易出现上述呼吸道疾病和感染,所以,“冬病夏治”在小儿科主要也用于防治呼吸道疾病。
适用于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哮喘、过敏性鼻炎等疾病
小儿因为身体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气血充盛,同时皮肤吸收较成年人好等因素有关,脏气清灵,肌肤薄嫩,使用“三伏贴”的效果较成人更好。尤其以2到6岁的学龄前儿童,更应该抓住这一年一次的时机,提早调理好身体。
体质不佳的孩子,可选择"三伏贴"补虚祛寒"由于夏季外界气温高,三伏贴正好借助外界的阳热之气,以中药外敷方式将药物贴敷到人体一定穴位,使药物更容易疏通经络,活血通脉,调节脏腑,达到补虚祛寒的功效。此治疗方法对体弱多病儿童更为有益。"成都康乐堂"三伏贴"在传统药方上,根据儿童有别于成人的生理特点,在药剂、药量、药方上都予以了改良,更适宜儿童娇嫩皮肤及儿童体质。
儿童贴敷需辨证小儿的生理特点是“稚阳未充”“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小儿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其机体的脏腑形态还未完全成熟,各种生理功能未健全,表现为肺脾肾三脏不足。小儿“肺常不足”的特点,导致孩子比成人更容易感受外邪,表现为反复患感冒、支气管炎、肺炎、扁桃体炎、咽炎等疾病。小儿“脾常不足”,饮食不慎,易出现呕吐、腹泻、厌食等症状。
由于儿童和成人的体质不同,在选穴、药量、贴敷时间等方面也有不同。年龄在1岁以上的儿童,贴敷6个穴位,如双侧喘、肺俞、膏肓等。
注意事项:
由于三伏贴药饼由姜汁等辛辣药材配制,有一定的刺激性,人体皮肤会出现潮红、灼热、瘙痒,还会起水泡。这个时候,药物正在起效果,一般两三天后自然被吸收而消退。但个人病人皮肤嫩,或者对药物过敏,就会有烫伤疼痛、瘙痒的感觉,持续时间就会比大多数人长,一旦出现上述的症状,就要及时取下药物,可到医馆进行咨询。
天气虽然热,但药饼贴好以后还是要控制自己,最好不进空调房间!毛孔遇冷会收缩,就会使得药物吸收的效果变差。这个时候选择个阴凉的地方或适当地用电扇微风吹拂,也是好方法。药饼取下后想洗澡咋办?这当然可以,不过不要搓背哦,还需轻轻地用毛巾把穴位上的水给吸干。
贴敷后皮肤有明显色素沉着为正常反应。
为了保证疗效,避免引发感染,应尽量减少水泡的发生。若敷药处皮肤有灼热疼痛感时,应及时取下药膏,并用清水轻柔洗净,严禁抓挠,一般可自行痊愈。如有严重水泡时,医院皮肤科就诊。
贴敷期间忌食辛辣油腻、冷饮;
贴敷当日不宜游泳;注意皮肤清洁。若出现水泡,待水泡消退后再洗澡。
冬病夏治禁忌人群
1、半岁以下小儿、孕妇、糖尿病患者、结核病或其他传染性疾病慎用。
2、皮肤有创伤、溃疡、感染或严重皮肤病患者。
3、对药物过敏者以及瘢痕体质者。
4、急性咽喉炎、发烧、慢性咳喘病等的急性发作期。
柒柏中医馆为你提供八项优质服务
1、全年无假日医馆
2、中医专家门诊
3、专家针灸推拿理疗
4、馆内名贵中药药材多种
5、电话、预约挂号
6、门诊时间:8:30—21:00
7、“饮片代加工:汤、膏、丹、丸、散等”
8、代客邮寄
预约-
医馆号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北京中科白瘕风是几级医院哪里治白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