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宝四、合理用药
1、正确诊断,精准用药,
用药之前要准确诊断出是传染病还是非传染病。
在临床中,因过度用药导致中毒的现象比比皆是,比如治疗球虫的药品有马杜拉霉素,毒性比较高,不同企业生产的有很多商品名,很可能会出现重复或叠加使用同一类药物的现象,结果发生了中毒,因效果不好还在拼命的添加。
营养缺乏病很多,特别是B2,有个资料叫B2万岁,很多的炎症和癌症会引起B2缺乏。转基因的黄金大米,非洲很多癌症、炎症,这是缺的就是VB2。小鸡的腿病站不起来,不一定是MS、不一定是病毒性关节炎,很多是b族维生素的缺乏导致的。
传染病也要区分是病毒病还是细菌病。
如果是病毒病,也会有细菌继发感染的现象发生,所以治疗原则也是不同的。部分病毒病可导致白血球的减少,如果是细菌性疾病引起的炎症,白血球是增加的,这要靠实验室的诊断,当然还要靠临床症状、流行病学综合考虑。
2、建立轮换用药的程序
在养殖过程中,不同的饲养阶段应该有针对性的使用抗菌药物。交替用药或者说轮换用药,就是不能老用一种药,因为细菌很容易产生耐药性,对细菌或者求虫叫耐药性,对于机体叫成瘾性、耐受性,抗药性的说法主要是针对的细菌,所以,不同的阶段要有多个用药的方案,定期还是每个季度来轮换用药,球虫并用药要求每三个月要轮换一次,我们叫轮换法。
小鸡用一种药物,中大鸡用另外的药物叫穿梭法,总的是要轮换要交替,防止一种药物长期或者低量使用,抗药性、耐药性就产生了。
3、早诊断、早治疗和预防治疗
优秀的兽医不是能把病治好,是怎么防止不发病,叫治未病。预防治疗是在应急的条件下会在饲料里面加药,作为治疗性的预防用药。动物是有经济价值的,在群体大规模饲养的情况下,治好了,光吃不长,治好了光吃不产蛋,那得亏得更惨。
所以要以预防为主、及早诊断。她不同与人类,不管Icu多少钱,一天是10万8万还是多少万,还要抢救。它就是个经济动物,所以还是要以预防为主。
4、疗程要足
鸡、猪有病,用哪种药,第二天还有死亡,又换一种,下午还是死亡,又换了一种,才两三天已经用了很多种药物。药物有很多不同的种类的,它的作用机理是不同的,几天或者是一天换一种,有人说中国人感冒不用看医生,拿个鸡蛋熬个鸡汤就行了,开个玩笑而已。用药一定要有足够的疗程要,在精准诊断的基础上,起码用药3~5天。
兽医的经验,如果是毒性稍微大一些药,首剂或者是首天用个突击量,适当加倍,以后要2、3、4天用个维持量。第一天、还是第一餐用个突击量,给个下马威容易达到治疗的效果。
5药敏实验
有条件的单位最好做药品试验,都已经产生抗药性了还在用,不是浪费钱吗?
法宝五、环境舒适
给畜禽一个五星级的家,舒适的环境,能够充分发挥生产潜能,真正做到多生、快长、少死。
多生,是育种的问题,是管理问题;快长是营养问题,是管理问题;少死,是兽医的责任。
环境管理有三大要素,分别是通风、温度和湿度
温度、湿度和通风之间有很大的矛盾,注重了通风就很难保温,增加湿度温度就会降下来,所以,要平衡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难点,特别是秋冬季节、冬春季节。
怎么处理温度、湿度和通风三者的关系?
合理的通风是最好的药物。在动物生长发育、生长代谢过程中需要氧,如果二氧化碳大量积聚,氨气等有害气体积聚,会导致H9、H5、H7的流行,特别是冬春季节,白羽肉鸡,一到20多天龄,25天龄、26天龄,30多天龄就开始张口呼吸,解剖发现有支气管堵塞,然后是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后期死亡率很高,经常分离到H7、H9病毒。
在特殊的环境条件下,冬春季节天气非常寒冷,通风量是最小的,有害气体容易集聚,二氧化碳、氨气的含量比较高,在这种特殊环境下,支气管炎的疫苗毒和野毒、新城疫、还有大肠杆菌等等众多的病原成为了H9的帮凶,共感染的结果就是支赌。
支气管炎也叫异物性肺炎,又叫阻塞性的肺炎。支赌的发生有很多原因,特别容易发生在比较干燥的地方,因为灰尘比较大,小鸡支气管又细又短,很容易堵塞支气管。
支赌是个很严重的问题所以通风、温度和湿度,北方应该更加注意冬春季节的饲养管理,包括云南。
调查很多饲养舍的湿度,部分舍的相对湿度才十几、二十几,湿度太低是严重的应激反应,所以说合理的通风非常重要,是最好的药物。
通风的程序设定要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不同的季节、不同的饲养方式(平养、笼养、网养),冬天有冬天的通风要点,夏天有夏天通风要点,还有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品种(白羽肉鸡、黄鸡、种鸡、蛋鸡)决定通风量、风速,负压情况,这需要专门的课题来讲。
平时解剖时气管看上去是光溜溜的,其实是毛茸茸的。在鸡的气官上面覆盖有纤毛,它是机体预防疾病的第一道屏障。氨气会固定纤毛使其失去防御功能,灰尘黏住纤毛使它不能摆动。干燥后大量水分丧失,纤毛干枯,第一道防线都破坏了。
低温会影响肉鸡气管的纤毛,特别是氨气。地面饲养氨气比较大,笼养的效果相对较好,一天刮两次粪,氨气比较小。
纤毛可以阻止尘埃和病原体进入呼吸道,它是机体第一道屏障。高浓度的氨气损害器官、包括小气管的纤毛,导致呼吸道的感染和功能丧失。
01、舒适的环境标准
舒适的环境要求二氧化碳(CO2)尽量控制在个PPm以内。调查北方的一些幼鸡舍,一栋鸡舍养几万,一般养鸡要求最好是一平方米控制在12只。
有一种说法是冬天要抱团取暖,养殖密度要大。我的观点是相反,通风的好坏决定密度是多还是少。通风量有多大,有些鸡舍指示盘显示二氧化碳含量达到有个个PPm,这是严重缺氧。
大气的78%是氮气、21%是氧气,二氧化碳含量才个PPm。在长期缺氧的环境下,是很容易抑制生长的,甚至引起各种病的发生。
氨气尽量控制在15个ppm以内,越少越好。
最好的湿度控制在55%到65%,早晨稍微高一些,前高后低,后来吃多拉多,自然会上来。在我国北方的养殖场一定要注意秋、冬、春季如何提高相对湿度。
02、保温有三大环节
第一,孵化房出雏鸡的地方。存放小鸡的地方最好是保持在30度,太低不行,太高也不好。好比三黄鸡又要翅膀鉴别、又要打马立克,时间长短不一。停放雏鸡的地方,国外全是人工气候,恒温。
第二个环节是在运输途中。很多大公司有专门的空调车运输雏鸡,如果保温不好,有时会冻僵、有时候会闷死。
第三个环节是头一周,关键的头三天。温度舒适,第一天鸡群表现散得开、能喝到水、吃到料,不会干掉。
鸡是高端动物,孵化出雏时的温度是37度,鸡只活泼,温度非常舒服。出壳以后温度下降很多,所以头三天温度管控更重要。
雏鸡房的温度一般要控制到34-36度,以后每周下降2~3度,18天龄控制在27~28度为宜,30-40天的温度不低于20度,40天到60天不低于18度,60天以上不低于16度,
03、小鸡早期死亡的原因
看鸡施温小鸡在舍内能够均匀分布就不容易干掉。如果温度太低,它不敢离开热源,不肯喝水、吃料,小鸡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就是饥饿和脱水,所以水源一定要靠着热源。
另外水和垫料要预温,如果温度很凉会影响早期的存活率。垫料要预温、水要预温,尽早喝水,先饮后喂,防止干脚,干脚的鸡就养不活。
小鸡的早期死亡原因有很多是卵黄囊感染。如果孵化房的卫生、出雏机的卫生,还有雏鸡笼不注意卫生清洁,很容易发生脐带炎。
不搞好环境消毒,很多病会早期感染。沙门氏菌在孵化房交叉感染,白血病也会在孵化房交叉感染,一群有、另一群没有,孵化房里交叉在一起就会互相感染了。
所以一定要注意三个关键地方的温度,出雏舍、运输和育雏期间。
小鸡的死亡还有一种原因叫单纯性消化不良。
三黄鸡的小鸡很活跃,跑来跑去,屁股上沾面团,白色的、褐色的堵住肛门,在美国叫单纯性消化不良,因为开食过迟,吃的太猛了,撑的就消化不良,最后就憋死了。
治疗方法是把它剪开,让粪便能够排出来,饲料里面加些多维,最重要的是控制第一天不能吃的太饱。吃七八分饱可以防止单纯性消化不良。
这个病与白痢不同,发生白痢是翅膀下垂,屁股一伸一缩,粘着稀粪,肚子比较小,还会扎堆,会唧唧唧的叫,表现出很痛苦的状态,是沙门氏菌感染。
小鸡早期死亡的原因主要是饥饿脱水,单纯性的消化不良,还有沙门氏菌的感染。
法宝六、种源净化
畜禽的很多病是来源于父母的,我们叫垂直传播,家禽就叫蛋传递疾病。
家禽蛋传递病毒性疾病主要有白血病、呼肠孤病毒感染,还有一个网状内皮细胞增生症,还有传染性贫血。
蛋传递的细菌病比较多,主要有沙门氏菌和支原体(MG和MS)。当然大肠杆菌也会有一些蛋传递,但不是主要的。主要的蛋传递细菌病是沙门氏菌,三黄鸡叫鸡白痢,这是蛋传递早期死亡比较多的疾病。
国外对沙门氏菌净化的很好。国内用开口药控制沙门氏菌的问题有很多争论,主张开口药还是不主张,主要根据不同的品种、不同的来源等具体情况谈论用不用开口药。
白血病是关系到种鸡场生死存亡的一个传染病,轻的影响经济效益,重的决定生死存亡。
白血病是鸡的癌症,不但可以活下来,还会产蛋,还能把病毒传给后代。白血病是一把手工程,没有药物、疫苗,净化是唯一最有效的防控办法,花多少钱也要把它净化好。
当然,白血病的防控方法还有:“活疫苗要检测有没有外源病毒,引种的时候要考察种鸡的净化情况。”
j型白血病,脚趾头出血,特别养时间比较长的,湛江地区养的阉鸡,百分之三十几到天、天这个病就来了。所以,引种的时候要特别注意白血病净化的怎么样,一定要把好关。
另外的做好生物安全,防止水平传播。白血病也会在孵化房还栏舍之间进行水平传播。
如果是通过蛋传递传播的,就能够在胎粪、在血液等很多地方检出抗原;水平传播检测病毒比较难,但是能够检出抗体。垂直传播容易捡到病毒,水平传播的抗体容易检出,抗原、就是病毒比较难检出。
检测白血病抗原,国内的标准是做4次,分别是在一天龄、60天龄、开产前、存放前。
种鸡场、特别祖代场,要通过多世代检测慢慢地做到净化。检测方法现在有ELISA、试纸条等,当然细胞培养是金标准,有条件的场最好能设个细胞培养室。
沙门氏菌和支原体的净化。各大厂、大集团花几千万、几百万、几十万来净化白血病。沙门氏菌、支原体,包括MG和MS,MS也叫肿脚鸡,危害很大,青年鸡中也有,原来在三黄鸡中发生的特别严重,慢慢的蛋鸡、青年期,白羽肉种鸡、还有肉鸡,在30天龄都有支原体。净化鸡白痢(沙门氏菌)和支原体可以用平板凝集反应或者用血清分离进行凝集实验。
如果是用血清,先要把血清稀释8倍,可以减少假阳性。因为地表水中很多的杂菌之间有交叉抗原,都会有产生交叉抗体。
沙门氏菌和支原体还可以通过疫苗,特别是支原体MGTS-11,这是鸡毒支原体,MS-h是滑液囊支原体,滑液囊支原体还有一种MS1,这个可以冻干的,有利于运输保存,如果MS-H要在干冰来运输,保存的-70到-80度,都是很好的活苗。
国外没有灭活苗,种鸡都用活苗。我国很多厂家都有很有效的、很好的灭活苗,一般用一活两死的方法进行疫苗的接种,如果说天效果不好,关键是你用疫苗之前已经感染了,所以在用疫苗之前,国外也是在用MS的活苗之前,他们一般是3周到4周,甚至有两种活苗(TS11+MS),两种疫苗不要混在一起滴。
活苗是温度敏感株,主要是产生占位效应,上呼吸道的温度是41.5度,越靠近口腔、鼻腔温度越低,能够在上呼吸道占位,野毒就不容易感染。活苗有终身免疫的效果,但是在开产前、14周、20多周,还要再用两次灭活苗。一活两死,效果更好。条件是在用活苗之前一定要防止到感染,已经感染以后就终身带毒。
还有这两个病都可以用药物治疗。
沙门氏菌国外还有疫苗,疫苗主要防止引起人的肠炎。支原体,各种的大环内之类的药物、恩诺沙星、支原净,包括泰万菌素、泰乐菌素很多很有效的药物,预防效果很好,治疗效果比较差。在开展之前的用药很多,有一种油性的恩诺沙星、油性的利高霉素,添加到油苗(不是活苗)来一起打。
注射疫苗本身是一个应激反应,加上油性药物,它是控释型的,三天后有效应,有六七天的效果。
开产前,在没有产蛋之前,再用药物打针,开产以后(特别是蛋鸡)就不好用了。种鸡开产前的用药,打油苗的时候加进去一起打效果会更好。
法宝七、优质饲料
好的饲料品质是保障畜禽健康的基础,目前对畜禽危害最大的是饲料霉菌污染问题,第一个是黄曲霉毒素,第二个是单端孢霉烯毒素B族(呕吐毒素),第三个叫伏马毒素,第4个叫玉米赤霉烯酮,引起肌胃、腺胃炎的主要是呕吐毒素和伏马毒素。
不是用的东北玉米就没问题,黄曲霉毒素基本上为0,但其它三个毒素是非常之高的。
不同的原料霉菌毒素污染的情况,玉米的呕吐毒素非常高,达到了73%,伏马毒素也比较高。花生粕是黄曲霉毒素最高。麸皮的呕吐毒素非常高。米糠粕是玉米赤酶稀铜很高,呕吐毒素也非常高。
玉米赤酶稀铜、呕吐毒素、伏马毒素是引起肌胃、腺胃炎的主要原因,就是非传染性的原因。
引起腺肌胃炎的传染性因素是腺病毒现、非典型法氏囊。如果一天没喝水、没吃料,种鸡会引起胚胎的损害。
原料中这4个毒素的指标质量非常重要,猪料和禽料是一样的。当然黄曲霉毒素是万恶之源,但是它很容易被吸附。
DDGS呕吐毒素含量很高,伏马毒素很高,玉米赤酶稀铜都很高,黄曲霉毒素稍微低一下,但是河南、湖北、安徽,很多地方的黄曲霉毒素还是偏高。
要吸附黄曲霉毒素很容易,普通的都能够把它吸掉。吸附剂不是能够吸附所有霉菌毒素,引起肌腺胃炎的呕吐毒素基本上很难吸附。一般的吸附性产品都不能把它吸附掉。有些产品说能够把它降解,高温就行,高温肯定行,但要90多度。有些产品加了酵母细胞壁的,是一种特殊的吸附剂,是碳吸附剂,有的是加了一种能够把它降解掉的酶。
黄曲霉毒素是万恶之源,吸附掉以后就好了一大半。
有一种情况,养殖场这几种毒素都检测,每一种都不超标,但是还会发生,这是因为有一种提法叫协同作用,叫叠加作用。
有个博士做了个实验,各种的毒素都是正常范围以内,饲喂下去以后,动物的生产指标,每一项的指标和对照组差异十分显著,这就是它的叠加效应(协同作用)造成的。不是说每一项都不超标就没问题,它还有个协同作用,应引起大家的注意,所以说饲料原料的质量至关重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