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阐述了呼吸型、肾型、腺胃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流行病学特征、发病症状及病理变化,并提出通过改善饲养环境,减少应激因素,加强饲养管理,执行严格消毒,建立合理的免疫程序等一系列综合防治措施。
传染性支气管炎(infectiousbronchitis,IB)是由冠状病毒属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呼吸道和泌尿生殖道疾病。目前IB发生呈世界性分布,不同年龄、性别和品种的鸡均可感染本病,而雏鸡和产蛋鸡发病较多,给养禽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季节交替、气温降低,是IB的高发季节,此时及时防治IB具有重要经济意义。
IB病毒血清型多,毒株变异快,不同血清型间交叉保护作用差,同一血清型不同毒株间保护作用也较差,不同地区应根据当地流行情况科学防治。
目前IB主要可分为以下3种类型:呼吸型、肾型、腺胃型。
一、呼吸型IB
1
流行病学
雏鸡多发,发病率高,死亡率在25%左右,日龄稍大或成年鸡死亡率较低。
幼龄母鸡感染呼吸型IB病毒后可引起输卵管永久性退化,性成熟后丧失产蛋能力。
产蛋鸡感染可导致输卵管损伤、萎缩或出现囊肿;无产蛋高峰或产蛋率下降,仅为高峰期的60%~80%,甚至更低。
蛋的品质降低,蛋清稀薄如水;常继发混合感染导致鸡群的死亡率上升。
因其引起鸡蛋产品质量下降所造成的损失,通常比死亡造成的损失还大,故本病目前已成为危害我国养禽业的主要疫病之一。
2
临床症状
多发生于40日龄以内的雏鸡,产蛋鸡一般在日龄以上发病。
雏鸡一旦发病,往往突然出现呼吸道症状,并很快波及全群,病鸡咳嗽甩鼻、伸颈、张口呼吸,气管啰音、咳嗽、打喷嚏,白天的时候听不太清楚,夜间寂静时较明显。随着病情发展全身症状加剧,病鸡精神萎靡,食欲减退,羽毛松乱,翅膀下垂,昏睡,最后多因呼吸困难窒息而死或因继发细菌或其他病毒感染而死亡。
精神萎靡,张口呼吸
大于6周龄的患鸡呼吸道症状较轻;产蛋鸡发病,症状较雏鸡轻,仅有个别死亡,主要表现为产蛋下降,产软壳蛋、蛋壳颜色下降、畸形蛋和粗壳蛋,蛋白稀薄如水,蛋黄与蛋白分离。
3
病理变化
病死雏鸡剖检可见——
鼻腔、鼻窦内黏液量增加,呼吸道尤其是气管的下1/3处和支气管交界处,有浆液性、黏液性和干酪样分泌物;
气囊混浊;
肺水肿、淤血,见小叶性肺炎;
在无继发感染的情况下,消化道和脏器无明显病变。
产蛋鸡剖检腹腔内可见液状的卵黄样物质及卵黄性腹膜炎,卵巢正常或充血、出血、变形;输卵管萎缩,变细,管壁较薄,变短,或积水,或发生囊肿;消化道无出血性病变。
病鸡输卵管萎缩,变细、变短
输卵管出现囊肿,上面为正常对照
气管与支气管交界处有白色干酪样栓塞
4
防治措施
(1)合理免疫
肉鸡2~3日龄新城疫+传支H点眼滴鼻;28~30日龄传支H52点眼、饮水。
蛋鸡3~5日龄新城疫+传支H点眼滴鼻;35日龄用新城疫+传支H52点眼;日龄用新城疫+传支+减蛋综合症三联油苗肌肉注射;日龄用新城疫+传支油苗进行免疫;种鸡产蛋前必须作1次传支单苗免疫,以提高雏鸡的母源抗体水平。
(2)控制发病
中西结合进行治疗,中药清肺解表,西药抗病毒以及防止继发感染。
发病初期可用病毒灵和板蓝根进行治疗。因本病常与大肠杆菌、支原体等混合感染,对发病鸡群适当添加抗生素类药物可缓解症状,使用干扰素饮水同时添加一定量的解热镇痛药物,再使用氧氟沙星和罗红霉素类抗生素,另外在饮水中加入电解多维,提高机体抵抗力。对诱发支原体感染临床上可用加味川贝枇杷膏+酒石酸泰乐菌素进行治疗效果好。
二、肾型IB
1
流行病学
目前较常发生,多发于15~50日龄雏鸡,死亡率较高,可达10%~30%。10日龄内的雏鸡及成年鸡一般不发病。肉仔鸡的发病率高于产蛋鸡,15~30日龄的雏鸡高发,这可能与鸡的生长速度和饲料蛋白含量有关,生长速度快和饲料蛋白含量高的鸡群死亡率较高。
2
临床症状
发病前期与呼吸型IB症状相似,出现呼吸道症状,但较呼吸型IB轻。
3~5d后,呼吸道症状减轻或消失,随后出现严重的肾肿,并且出现较严重的全身症状。
病鸡精神沉郁,食欲下降,饮水增多,羽毛松乱,爪干,眼凹陷,冠发白,鸡肛门下的羽毛粘有不同程度的白色尿酸盐,病鸡排水样或石灰水样稀粪。
病鸡排出的白色水样粪便
病鸡脱水,爪干无光
3
病理变化
肾脏肿大成花斑状,俗称“花斑肾”,肾小管、输尿管充满白色尿酸盐,肾病变为间质性肾炎,小管上皮细胞发生颗粒变性,空泡变性乃至坏死,间质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
鸡体皮下干燥,肌肉发绀;
泄殖腔有大量未排出的白色尿酸盐;
其他脏器没有明显病变,消化道病变不明显。
受药物、饲料等因素影响而出现的传染性法氏囊病、尿酸盐沉着症、鸡白痢等病的部分症状与肾型传支相似,应加以区分。
病鸡肾脏肿大,泄殖腔出血,内有一包白色尿酸盐
患肾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病鸡肾脏肿大、褪色,尿管变粗,内有白色的尿酸盐,呈花斑肾
4
防治措施
(1)合理免疫
肉鸡1日龄用28/86疫苗点眼滴鼻;7日龄用传支H+传支28/86+新城疫三联疫苗进行免疫;20~22日龄用传支H+传支28/86+新城疫三联疫苗进行免疫。
蛋鸡5~7日龄用传支H+传支28/86+新城疫点眼滴鼻;17~18日龄用传支H+传支28/86+新城疫三联疫苗进行免疫;~日龄用新城疫+传支+减蛋综合征三联油苗肌肉注射。
(2)控制发病
用抗病毒药物利巴韦林或抗病毒中药毒败散,每天2次连用5d;
用0.5%~1%小苏打通肾,连用3d;
用抗菌药物,如阿莫西林、强力霉素等控制继发细菌感染,严禁使用任何损害肾脏的药物,如磺胺类药物、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喹乙醇等。
有研究表明,用中草药制剂治疗鸡肾型传支效果良好。
降低饲料中蛋白质的含量以减轻肾脏尿酸盐代谢负担,配合玉米面拌料,增加日粮中维生素A的含量;给予口服补液盐或碳酸氢盐,补充流失的钾和钠;饮水中添加电解多维以提高机体抵抗力。
三、腺胃型IB
1
流行病学
病程长,传播速度慢,死亡率低,潜伏期长,主要集中在30~80日龄发病,一般发病前几天症状不明显,后逐渐表现为采食量下降,消瘦,病初不见死亡,十几天后出现零星死亡,20~30d为死亡高峰,以后逐渐减少,并发各种应激时死亡率会有所增加。
不同毒株间有较大差异,死亡率不等。病鸡治愈后不影响产蛋高峰期,但仍会有消瘦鸡只出现。
各品种蛋鸡均易发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秋冬季节多发。
2
临床症状
病鸡发病初期精神沉郁,采食饮水量下降,排白色或绿色稀粪,有流泪、咳嗽、打喷嚏等轻微呼吸道症状;
发病后期采食废绝,极度消瘦,闭眼缩颈,羽毛蓬乱,嗉囊空虚,衰竭而亡;
部分鸡耐过后,表现为严重营养不良,发育迟缓,体型明显偏小。
精神沉郁
3
病理变化
病死鸡鸡体消瘦,皮肤干燥,脱水;
腺胃肿大呈圆形,外观呈乳白色,严重者呈紫红色,切开后自行外翻,腺胃壁明显增厚,腺胃乳头出血水肿,挤压有黄白色分泌物流出,个别腺胃乳头出血、溃疡;
肌胃空虚无食,肌胃角质膜个别出现溃疡;
胰腺肿大,有出血;
空肠、直肠及泄殖腔黏膜出血;
盲肠扁桃体肿大;
肝、脾肿大;喉头、气管出血;
胸腺、法氏囊萎缩;
有的肾肿大,有尿酸盐沉积;有的病例肝、肾无明显变化。
腺胃肿大呈圆形
4
防制措施
(1)合理免疫
蛋鸡10~20日龄,注射腺胃型传染性支气管炎油乳剂灭活苗,每只0.3~0.5mL;
产蛋前15~20日再注射1次,每只0.5mL。
有调查表明,凡是用过腺胃型传支苗的鸡群比不用苗的发病率低,甚至不发病,因此不能忽视腺胃传支的免疫,而使用呼吸型和肾型传支疫苗均不能预防本病。
对发病鸡场紧急接种新、支(腺)二连油苗0.5~0.6mL/只,免疫效果好,保护率高。
(2)控制发病
强力霉素配合抗病毒药物利巴韦林连用5d;
用腺胃康等药物消除胃内炎症,修复胃黏膜,增强胃动力,促进食物的消化吸收;
增加日粮中维生素尤其是维生素A的含量;补充营养防止机体脱水、消瘦;
饮水中添加电解多维提高机体抵抗力;用含碘制剂消毒剂带鸡消毒;
对病死鸡及时淘汰、隔离。
四、综合防制IB
1
改善饲养环境
秋冬季节既要加强鸡舍内的空气流通,又要保持鸡舍内具有适度的温度和湿度;控制饲养密度,防止鸡群因过分拥挤导致卫生状况恶化,有害气体氨气浓度控制在7.6~15.2mg/m3,硫化氢浓度控制在16.6mg/m3以下;尽量减少应激因素。
2
加强饲养管理
给予优质的全价饲料,并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维生素和矿物质以提高鸡群的抗病力。执行严格的消毒措施。坚持做好预防性消毒,不从疫区引种;种蛋用甲醛熏蒸2次以后才能入孵;鸡群实行全进全出,并对鸡舍用甲醛和高锰酸钾熏蒸消毒;进雏后,定期带鸡消毒,以减少病原微生物的污染。
3
建立合理的免疫程序
针对本地流行特点使用当地分离毒株研制的疫苗,或选用与流行毒株相同血清型的疫苗进行免疫,才能使鸡群获得有效保护。
4
早确诊,早治疗
传支的治疗一般适用于中早期,所以发现越早,治疗越早,治愈率越高;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较好;支原体与大肠杆菌是条件性致病菌,多由某种病毒病继发感染,所以在治疗过程当中,也要适当考虑预防性用药。
想知道更多,就点“阅读原文”。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