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海南省昌江县两岁男童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静脉滴注后死亡。7月12日,昌江县委宣传部发文说明了整个事件,如下截图:
在这个悲剧里,两岁男童被社区医生诊断为支气管炎,然后静脉注射头孢他啶和地塞米松,但是医生的诊治正确吗?
综合下面资料可以知道:见到支气管炎就开头孢是错误的!
儿童支气管炎,是病毒引起的,不应该使用抗生素美国儿科学会(AAP)前后两次发布过儿科不必要的常见检查和治疗的“明智选择”清单,旨在确定非必需的或无益于患者的常见医学检查和治疗。基于新的循证医学的“明智选择”清单,其第一条就是:明显的病毒感染性呼吸道疾病(鼻窦炎,咽炎,支气管炎)不应该使用抗菌药物(文献1)。
美国儿科学会认为,儿童支气管炎总是由病毒引起的,这包括感冒病毒,流感病毒和副流感病毒,而细菌不会导致健康儿童罹患支气管炎,抗生素对感冒引起的黄色或绿色痰是没有帮助的(文献2)。英文原文如下:
什么叫健康儿童?我的理解中,健康儿童就是免疫正常的普通儿童,也就是没有先天免疫缺陷、先天性疾病以及基础疾病的正常儿童,我们身边99%以上的儿童肯定都属于健康儿童。如果医生对于支气管炎的诊断准确,那么在没有证据表明这个两岁男童不属于99%的正常儿童的情况下,直接静脉注射头孢类抗生素肯定是错误的!
支气管炎可分为两类。第一类主要是“感冒”的延续,病情通常比较轻,孩子多摄入一些液体,用加湿器来增加空气湿度也会让孩子更舒服一些,咳嗽会在1-3周内自愈,也就是不用任何药物就会好。另一类可能持续时间超过4周,这时候就需要做进一步的辅助检查从而决定如何用药。
值得一提的还有两个相关知识点。1、肺炎支原体感染也可以导致支气管炎,但是在5岁内儿童中并不常见。在大多数情况下,与肺炎支原体感染有关的支气管炎是温和的,即使没有使用抗生素,大多数人也完全可以从这种感染中恢复。然而,如果出现了更严重的症状例如肺炎和耳部感染,则可以使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红霉素、阿奇霉素等(文献3)。2、毛细支气管炎(或者叫细支气管炎)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最常见的是呼吸道合胞病毒(文献4)。
儿童支气管炎,不应该使用地塞米松根据地塞米松注射液的说明书,其适应症为:主要用于过敏性与自身免疫性炎症性疾病(文献5)。从地塞米松的说明书可以看出,其适应症不包括感冒发烧,普通感冒发烧并不推荐常规使用地塞米松这类激素。地塞米松这类皮质激素的主要不良反应是并发感染,以真菌、结核菌、葡萄球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和各种疱疹病毒为主。
医生不应该对儿童使用地塞米松强行退烧。地塞米松能抑制体温调节中枢对致热原的反应实现降温退烧,但同时抑制人体免疫功能,可能使得致病菌趁机生长繁殖引起并发感染。
肺炎一般较支气管炎更加严重,但是《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管理指南(修订)》里却指出:CAP(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儿无常规使用糖皮质激素的指证,更不能将糖皮质激素作为“退热剂”(文献6)。即便儿童因为支气管炎出现喘憋需要使用激素缓解症状,但是最好使用雾化激素,副作用小而且靶向性很强,直接作用气管和肺部,避免了口服或静脉激素治疗所带来的对生长发育的影响。
仅仅发烧咳嗽就静脉滴注,也有滥用之嫌美国儿科学会对于支气管炎引起的咳嗽的治疗意见中并没有提及静脉注射,反而指出咳嗽的治疗取决于其根本的原因。如果咳嗽是病毒引起的,那么可能仅仅需要对症治疗,例如让孩子多摄入一些液体、加湿器增加空气湿度、以及可能的雾化药品。
安徽省卫生计生委曾经公布了《关于加强医疗机构静脉输液管理的通知》,确定了无需输液治疗的53种常见病,其中就包括普通感冒、病毒性咽喉炎、急性气管支气管炎等。静脉滴注在医学上属于侵入性操作范畴,注射液中的不溶性微粒进入血液循环,极易出现肺肉芽肿、肺水肿、静脉炎症和过敏反应等。因此,静脉输液是公认最危险的给药方式。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很多输液为不必要的输液,提倡“能口服就不注射,能肌肉注射就不静脉注射”的用药原则。而根据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年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涉及的药品给药途径分布中,静脉注射给药占59.7%,而严重不良反应/事件报告中静脉注射给药占比肯定更高(文献7)。
西药这么“危险”,那么中药更“安全”吗?目前,在这个事件中,公开报道仅提及了两种西药,期待有后继报道可以了解到更全面的信息。
看到这个案例,您可能会这么想:西药这么“危险”,那我以后就使用“无毒副作用”的中药。
需要指出的是,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危险的是滥用药品,而不是药品本身,只有合理用药才是安全的。如果儿童疾病的确需要用药,那么权衡利弊(药品的疗效和毒副作用)之后,如果使用某种药品的利大于弊则可以考虑用药。
很多中药一方面没有严格的临床试验证明其药效,另一方面也没有进行毒理研究搞清楚毒副作用,这样的药品无法权衡利弊,更不应该给孩子使用。例如,根据公开发表的医学论文,中药清开灵注射液的不良反应率高达25%,这种疗效不明、不良反应又奇高、同时又有更好的药可取代的中药早该禁了(文献8)。
目前儿科疾病的“重灾区”,你知道吗?我个人认为,支气管炎、毛细支气管炎和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过度治疗是目前儿科疾病的重灾区。
针对具体某个孩子,我无法说医生的诊治就是不对的。但医学常识告诉我们支气管炎总体上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可是看医院被诊断为支气管炎,而很多医生又是如何治疗的?
根据统计,急性支气管炎中病毒感染占90%,但是抗生素使用却高达75%,而抗生素并不会对病毒感染有任何帮助(文献9)。
基层医生警惕
前天发生的这个悲剧,不仅孩子夭折,医院冲突而被拘留了。真的是惨痛的悲剧和教训!各位基层医生要注意了!
中药溻渍疗法
可以改变当前过度依赖打针、输液的疾病治疗模式。对小儿腹泻,小儿咳喘,发热、感冒、等疾病,治疗方法具有独创性,最适应于基层医疗开展。
通过培训掌握该技术能广泛的运用于临床,不但可使基层医疗门诊有效的规避医疗风险,提高工作效率,还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医生对抗生素的依赖,从而减轻因过度使用抗生素过度输液对患者身体健康不必要的伤害和降低医疗风险。
中药溻渍内病外治疗法,属于国家政策鼓励和扶持下的中医药适宜技术范畴。
儿科溻渍特点:
◆配方独特——国医大师效验方及民间特效验方
◆选材精良——道地药材、选材考究
◆创新工艺——现代工艺、精工细作
◆便于推广——使用方便、无创无痛
◆种类齐全——一病一方,适用儿童常见疾病治疗
◆纯中药制剂,安全有效,无毒副作用
◆传承中医文化,为儿童健康保驾护航
儿科溻渍系列风寒感冒溻渍
功效:温肺散寒、祛湿解表、扶正祛邪
本溻渍具有发散风寒及匡扶正气的作用,适用于风寒之邪外袭、肺气失宣所致的一系列症状如: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身痛、鼻塞流清涕、咳嗽吐稀白痰、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苔薄白。
风热感冒溻渍
功效:辛凉解表、宣肺清热
本溻渍适用于风热之邪犯表、肺气失和所致的风热感冒,症见:发热重、微恶风、头胀痛、有汗、咽喉红肿疼痛、咳嗽、痰粘或黄、鼻塞黄涕、口渴喜饮、舌尖边红、苔薄白微黄。苔薄白。
退热溻渍
功效:发表解肌、清解退热
本溻渍既清解表热,又能清解里热,表里双解,能有效控制体温的升高,适用于感受外邪导致的轻中度发热。
止咳溻渍
功效:养阴润肺、化痰止咳
本溻渍养阴润肺、化痰止咳,对于外感咳嗽、内伤久咳都有良好的止咳作用。
痰症溻渍
功效:温肺健脾、燥湿化痰
本溻渍既宣利肺气、祛痰止咳以治标,又健脾化痰以治生痰之本。主咳嗽痰多易咯,胸脘痞闷,恶心呕吐,头眩心悸,四肢困倦,舌苔白滑或腻,脉缓等。
清火溻渍
功效:清热消炎、解毒消肿
本溻渍主三焦实热及一切有余火证,咽喉肿痛、扁桃体肿大、牙龈肿痛、口腔溃疡、腮腺炎、耳鼻炎症、急性尿道炎、大便秘结等。
腹泻溻渍
功效:泄热除湿、健脾止泻
本溻渍健脾行气以治其本,除湿止泻以治其标,补中有清、清中有补,标本兼治,恢复脾胃运化机能及肠道分清泌浊和传导功能,在消除腹泻症状的同时还能补益中焦增强体质。适用于各种腹泻的治疗。
遗尿溻渍
功效:补肾固气、缩泉止遗
本溻渍补肾固气养血,适用于小儿肾气虚弱,固摄无权导致的遗尿或多尿症。
阴阳平衡溻渍
功效:气血双调、平衡阴阳
本溻渍适用于先天不足或久病体虚所致的食欲不振、四肢无力、乏困、体弱多病、及其它亚健康状态的调理。
儿科溻渍之儿科常见病治疗:
儿科溻渍之儿科常见病治疗:
1、发热;
2、感冒;
3、手足口;
4、小儿肺炎;
5、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
6、咳嗽;
7、哮喘;
8、腹泻;
9、口腔溃疡;
10、皮肤病;
11、小儿便秘;
12、扁桃体炎和肿大;
13、反复流鼻血;
14、睡觉打呼噜,磨牙;
15、毛发枯草生长发育迟缓;
15、五迟五软;
16、小儿厌食;
19、支原体感染;
17、衣原体感染;
18、小儿遗尿
。。。。。
儿科溻渍操作流程: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