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雾化吸入治疗是通过气流方式将液体或药物送入呼吸道,用以治疗呼吸系统疾病或作为全身性疾病的辅助性治疗。
药物以雾化颗粒的形式输出,具有很大的接触面,有利于药物与气道表面黏膜上皮细胞接触而发挥药效。
其中,直径1-5um的药雾微粒最为适宜,>5um的微粒绝大多数被截留在口咽部,最终经吞咽进入体内;而<0.5um的微粒虽能到达下呼吸道,但在潮气呼吸时,90%药雾微粒又可随呼气而排出体外。
Q/AQ:雾化治疗的优点有哪些?
A:
①雾化吸入是最不需要患儿刻意配合的吸入疗法,适用于任何年龄的儿童。
②可使呼吸道保持应有的湿化和温化程度,解除支气管痉挛,减少气道阻力,有利于分泌物排出。
③吸入药物直接作用于气道黏膜,局部作用强,且局部药物浓度愈高、疗效愈好。
④雾化吸入治疗的药量仅为全身用药量的几十分之一,故全身性副作用小,安全性好。
Q/AQ:儿科常用的雾化器有哪些?
A:
以压缩泵或氧气驱动的雾化器是目前最常用的雾化吸入器具,其原理是高速运动的压缩气体通过狭小开口后突然减压,在局部产生负压将药液吸出,并通过高速运动的持续气流形成药雾微粒。增加气流速度可使雾化输出量增加,减小药雾微粒,缩短雾化时间,可使患儿的依从性更好。
药池的液量一般为3-4mL,可在5-10min内输出全部药液。对处于喘息急性发作状态、呼吸困难的患儿,建议以氧气作为驱动力,在雾化给药的同时提供氧气,氧气流量以6-8L/min为宜。
Q/AQ:常用的雾化药物有哪些?
A:
①糖皮质激素: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是当前最理想的气道抗炎措施,具有局部高效和全身安全的特点。常用药物包括:布地奈德、倍氯米松、丙酸氟替卡松等。
②短效β2受体激动剂(SABA):通过兴奋气道平滑肌和肥大细胞膜表面的β2受体,舒张气道平滑肌,是缓解支气管痉挛的主要治疗措施之一,其与ICS联用具有协同作用。常用药物包括:沙丁胺醇、特布他林等。
③抗胆碱能药物(SAMA):通过与内源性胆碱竞争靶细胞上的毒蕈碱受体(M受体)而发挥舒张支气管平滑肌并抑制粘液高分泌状态的作用。常用药物异丙托溴胺等。
④粘液溶解剂:乙酰半胱氨酸,可降低痰液的黏滞性,溶解脓性痰;另一方面还可以抑制黏液细胞增生,从黏液生成角度进行干预。
Q/AQ:
雾化吸入疗法在儿科常见呼吸道疾病中的应用有哪些?
A:
①支气管哮喘:是儿童最常见的慢性气道疾病之一。雾化吸入疗法在哮喘急性发作期和慢性持续期均具有重要地位。哮喘急性发作期雾化可快速缓解支气管痉挛引起的症状。慢性持续期则以控制慢性气道炎症为主。
②毛细支气管炎:好发于2岁以下的婴幼儿,尤其是2-6月龄婴儿,对于喘息患儿一般联合雾化每日2-3次,可以有效缓解喘息症状。
③急性喉气管支气管炎:是引起儿童喉梗阻最常见的原因。ICS雾化能显著减轻喉部水肿和炎症有助于缓解病情。
④其他:包括百日咳/类百日咳样综合征、肺炎支原体肺炎、闭塞性细支气管炎、肺囊性纤维性变等。
Q/AQ:
雾化吸入治疗需要注意的问题
A:①雾化用药要在专科医师指导下进行调整,不推荐在家中自行调整剂量。②对于婴幼儿,为保持平静呼吸宜在安静或睡眠状态下治疗,雾化吸入治疗前30分钟不应进食,清洁口腔分泌物和食物残渣,以防雾化过程中气流刺激引起呕吐;洗脸、不抹油性面膏,以免药物吸附在皮肤上。③治疗时,观察出雾情况,注意勿将药液溅入眼内;采用舒适的坐位或半卧位,用嘴深吸气、鼻呼气方式进行深呼吸,使药液充分达到支气管和肺部。④如雾化治疗中出现急剧频繁咳嗽及喘息加重,出现震颤、肌肉痉挛等不适,及时停药,后随访告知医生。⑤雾化吸入后应洗脸、漱口,防止激素在脸部、咽部聚积,造成不良反应;及时翻身拍背有助于使粘附于气管、支气管壁上的痰液脱落,保持呼吸道通。⑥雾化吸入装置雾化吸入装置应该专人专用,避免交叉污染。每次使用后需进行清洁并干燥存放,以防受到污染后成为感染源,影响治疗。居家延伸
小儿雾化治疗向居家雾化延伸
规范的家庭雾化治疗,由于其给药的及时性、方便性和舒适性等优势,为患儿提供了有效、易行的治疗方法。家庭雾化不仅能提高患者的依从性、节省时间成本、使患儿得到更及时的治疗,医院交叉感染、医院资源的不足。文:曾泽宇
编辑:方永双
审核:蒋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