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身边一定有一种人:
冬天里特怕冷,夏天却特别怕热。
但明明怕热吧,却又受不了冷空调。
还有一种人,
就是中医上常说的冷美人,
不是那种不苟言笑、冷艳妆容的美女。
而是一入冬就手脚冰凉,
甚至全身冰凉的菇凉们。
还有那些怕冷的大叔、正太、欧巴们,
「冬病」还真是特青睐他们...…
掐指一算,每年最热的时候今天又到了。
每年这个时候,
都有一个叫「三伏贴」的「网红」出没。
年三伏第一天
经医院门口
上百个老头老太、孩子家长、产后妇女等等排着大队
一打听是贴三伏贴的
这人人山人海的,
这位「网红」也不是一般的养身保健机构能够请来的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早已下达了三伏贴的规范文件
我很多亲戚朋友,无论大人小孩,年年都在贴,
那么你们可知道「三伏贴」到底是何方神圣呢?
且听小小张慢慢道来~~
记得政治老师教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段论
我们今天就来看看:
什么是「三伏贴」?
为什么要贴「三伏贴」?
怎样贴「三伏贴」?
1什么是三伏贴?
那我们来看看「三伏贴」的前世如何?
三伏贴疗法出现最早有文字记载在于南北朝的《荆楚岁时记》,
这是记录中国古代湖北一带岁时节令风物故事的笔记体文集
三伏贴开始应用见于宋代王执中《针灸资生经》提到的「天灸」
用药后皮肤局部起疤如灸疱,现代大家叫他:「药物发泡灸」
宋代以后,人们就在三伏灸的药物里加上了
各种可以引起发泡的东西
比如毛茛「一种美丽的植物」
斑蝥「一种长相奇怪的昆虫」
白芥子「一种很辣的植物种子」和蒜泥
毛茛,全草含原白头翁素,为发泡剂和杀菌剂
捣碎外敷,可截疟、消肿及治疮癣
斑蝥,小名又叫斑蚝、花斑毛、斑猫、芫青、花壳虫等
俗称西班牙苍蝇,有特殊的臭气
白芥子,又叫辣菜子,植物白芥的干燥成熟种子,味道特别辣,类似于芥末
明清时有新发展,开始用来防治呼吸系统疾病,
清朝初年三大医学家之一的老中医
张璐先生在他的《张氏医通》
发表了「白芥子发泡疗法」,
这事搁现在肯定能拿个
「全清科技进步一等奖」,
去紫禁城里领奖。
老先生采用白芥子、细辛、延胡索、甘遂、麝香一起打成粉,
再加入麝香
调敷大椎、肺俞、天突、膻中等穴治寒性的哮喘
大伙说了,这白芥子听着忒耳熟,到底是个啥呢?
说到榨菜肉丝汤,想必各位看官便不会陌生,
其所选用的四川榨菜的主要原料叫芥菜头,
就是白芥子同科植物芸薹属一年生草本植物芥菜的根。
白芥子又叫辣菜籽,十字花科植物白芥菜的种子
直径以毫米计算,因微小而扬名
旧时读书人常自谦为「三尺微命,一芥书生」
普通老百姓自嘲为「一芥草民」
小户人家即「芥豆大小人家」
船只太小即为「一芥小舟」
甚至修仙小说里也能看到「芥子袋」「芥子储物戒」
总之,芥字,似乎就是一切轻微纤细,渺小卑微的代名词
然而一粒草芥真的就是这样微不足道,无足轻重吗
非也!
芥子虽小,小小芥子的个性却极为不羁,辛、温、辣、冲
散发着独特的魅力(感觉白芥子很像小小张小时候)
人家作为一味名副其实的中药,芥子也是功效独特
《本草纲目》中说:白芥子辛能入肺,温能发散
故有利气豁痰、温中开胃、散痛消肿、辟恶之功
白芥子可外敷,可内服,物尽其用,把它的魅力展现到了极致
一般的植物都是春种秋收,可芥子不同
它和小麦差不多,秋末播种,暑后采收
纳秋之辛、夏之温,孕于冬、养于春
发芽、抽条、扬花、结荚、挂果,不慌不忙地尽享四季
芥子开花时非常漂亮,和油菜花一样,是漫天漫地的金黄色
三伏贴的另一位关键药是:麝香
上面这么萌萌哒的鹿鹿叫「麝」
麝香,就是鹿科动物林麝雄体香囊中的干燥分泌物
三伏贴里常用的就是斑蝥、毛莨、细辛、白芥子
这些强刺激性药物
就像战场上杀敌的勇士,类似于三国演义里的张飞
像斑蝥里有斑蝥素
毛莨含有原白头翁素
白芥子含有白芥子甙
细辛含有黄樟醚
这些都是强刺激性的物质,接触皮肤后可能产生
烧灼感、红肿、水泡等反应
所以需要鲁肃、蒋干一类调和局面的药
所以要加上蜂蜜(解毒作用)、醋来缓和药性
按比例投放,管制住前面几位勇士的猛劲
清朝张先生的这个「白芥子灸法」在20世纪80年代
被当代中医深入发展、运用、拓展范围
利用三伏天天气炎热,人体毛孔打开,通畅经络
防治冬天易发作的慢性支气管炎和哮喘等难治性疾病
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见到的「三伏贴」
2为什么要贴三伏贴
2.1什么是三伏天?
先看看李彦宏同学的百度百科怎么说
2.2为什么要在三伏天来贴?
小小告诉你,其实很简单,就8个字: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根据中医「五行理论」中的五行相克原理
春为木,夏为火,长夏为土
秋为金,冬为水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金生水,水生木
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
火克金,金克木
成书于春秋战国时代的
《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脏象论》云
「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
胜就是克的意思,冬病夏治就是长夏胜冬
「脾土克肾水」的克制关系
所以要在三伏天这个全年最热的季节来治疗寒性病
五行是古人认为构成世界的五种基本物质
世界的运动变化归纳为五个系统的相互转化
其实五行是中医很好玩的一部分,并不是封建迷信
更不是天桥上算命半仙嘴里的说辞
初伏、中伏、末伏的第一天是三个庚日
在时间治疗学(一门根据时间来进行治疗的科学)上
庚日属金,为驱散体内寒邪最好节气
所以叫「春夏养阳」
有朋友会问,那「秋冬养阴」怎么讲?
其实你和我都在用,这是老百姓也都认同的生活常识
还记得在腊月在火车站大厅里
外面零下几十度
候车大厅里很多大人小孩人手一根冰棍
当时很纳闷
后来学了中医才懂,
因为寒主收隐
毛孔出于闭合状态
加上室内暖气温度高
体内的热量散发不出去,
产生了「内火」
大家吃了冰的食物去扑灭内火
反倒觉得舒服
举了北方的例子
我们来看看南方怎么「秋冬养阴」的
小时候常听父亲说
「冬吃萝卜夏吃姜,省得医生开药方」
一是,冬天我们乱吃乱补,萝卜助消化
二是,萝卜有很好的润肺清肺火的作用
老祖先的「五行理论」咱听起来很玄
那咱们来看看现代科学研究怎么说
人体的免疫机制对防御疾病和保证机体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中医叫「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以下涉及大量医学专业术语
想表达的意思就是:三伏贴可以让你的身体棒棒哒!
根据现代医学研究证实
所取穴位多位于交感神经链附近
穴位贴药后通过对肺交感
副交感神经的调节而改善气管
血管等部位平滑肌的舒缩及腺体分泌
降低气道高反应状态
能增强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能提高巨噬细胞的吞噬力
提高淋巴细胞转化率
增加血浆皮质醇的含量
改善机体的反应性,增强抗病能力
提高免疫力,起到「治病求本」的目的
2.3冬病夏治
下面我们来说道说道中医大夫们引以为豪的冬病夏治理论
冬天生的病都叫冬病吗?
冬病是指在冬季易发作、常发作的疾病或不适。
一般出现在:呼吸系统、消化系统
生殖系统、骨关节系统
具体来说「冬病」的易发人群多为虚寒性体质
也就是俗话说的没有火力
通常的症状:手脚冰凉、畏寒喜暖
怕风怕冷、神倦易困
提不起精神,中医叫阳气不足
也就是自身热量(能量)不够
产热不足,寒从内生。这样的人,即使在盛夏
睡觉也要盖着被子、穿长袖睡衣、穿袜子
冬病夏治是传统中医按照自然界变化对人体的影响
推算出气血运行在每个节气的变化规律
并依此制定出传统的治疗方法
根据「春夏养阳」的原则
由于夏季阳气旺盛
人体阳气也达到四季高峰
尤其是三伏天,肌肤腠理开泄
选取穴位敷贴
药物最容易由皮肤渗入穴位经络
能通过经络气血直达病处
所以在夏季治疗冬病
,往往可以达到最好的效果
如果在缓解期服药治疗
能够鼓舞正气,增强抗病能力
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要记住,寒气是会沉积的,且身体被寒气侵袭的地方
必会气血瘀阻,这叫做「寒凝血滞」
若寒气停留在关节,就会产生疼痛
停留在脏腑就易产生肿物(肿瘤就是这样产生的)
停留在经络就会使经络堵塞,气血也就流行不畅
不但会四肢不温,也常会有手脚发麻的症状出现
所以倘若不在夏日去除积寒,等到秋风一起
外寒复来的时候,就又会内外交困了!
2.4为啥三伏贴的治疗重点是「肺」?
细心的朋友会发现
医院里最先开展三伏贴的科室是呼吸科和儿科
两个科的病人常常会出现咳嗽咳痰的症状
这和我们的「肺」息息相关。
中医大夫又出来说了,「肺」为娇脏
太寒太燥太热太润都对它是伤害
并且「肺位最高,邪必先伤」
六淫之邪最先伤害的就是「肺」
冬天气候「风大燥寒」
对肺的伤害可想而知
因此在冬天容易出现跟「肺」相关的病症
经常性感冒、咳嗽、支气管炎、哮喘
慢性肺气肿、过敏性鼻炎。
因此三伏灸取穴主要是针对「肺」!
比如:肺俞、大椎、膏肓、定喘、风门、天突
(至于这些穴位名,大家可以脑补一下大长今里的针灸片段)
三伏贴最先用于哮喘和老慢支的患者
后来大量呼吸科和儿科的患者也尝到了三伏贴的甜头
就这样一步一步在全国推广开。
2.5医院在室外贴?
为啥要在室外贴?
以前的生活条件差
大家的居住环境受天气影响很大
三伏天酷暑难熬你也得熬着,但现在大热天有几户人家不开空调呢?
有几家医院里面没开空调呢?
三伏天里人气血通畅
古人可曾算到今天会有空调?
在空调房里气血还一样通畅吗?
医院里贴三伏贴不怕影响效果吗?
所以按照古人的说法开展三伏贴疗法
那就应该在三伏天中午到太阳底下贴才对。
3怎么贴?
3.1什么人可以贴
呼吸系统疾病,如支气管炎、慢性咳嗽、肺气肿
哮喘、鼻炎、反复发作的呼吸道感染等
消化系统疾病,如胃胀、胃痛
慢性肠炎、虚寒腹泻等
妇产科疾病,如痛经、带下量多
月经不调、产后头疼等
风湿骨病,如关节痛、关节炎
风湿引起的各种颈、肩、腰、腿痛
小儿疾病,如体虚易感、哮喘
、支气管炎、消化不良、腹泻等
治未病,如免疫功能低下、夜尿频多
、阳虚体质、气虚体质等亚健康的调理
3.2什么人不能贴
三伏贴这么多好处,小小张需要提醒你
也并非人人都能贴
尽管「三伏贴」适合虚寒型疾病的治疗
但这类患者中也有禁忌人群
如糖尿病人、心脑血管疾病发作症状严重者
哮喘、慢性支气管炎到了肺气肿阶段患者
肺结核患者
湿热型胃痛患者都不适合「三伏贴」治疗
非虚寒体质的人盲目加入到「三伏贴」治疗的不在少
,必须避免
一切属于热性的疾病都不适合用「三伏贴」疗法
因为该疗法选择的中药都属辛温大热的
热天用热药,无异于「火上浇油」
例如咳喘伴有吐黄痰、咯血、发烧的患者
肺结核活动期伴有咯血的人都不能用「三伏贴」治疗
对贴敷药物极度敏感
有严重心肺功能障碍的疾病
或患有支气管扩张的患者、特殊体质
接触性皮炎等皮肤病患者以及孕妇,都不适宜贴「三伏贴」
3.3贴敷时间:(年)
伏前
7月02日——7月11日
头伏
7月12日——7月21日
中伏
7月22日——8月10日
末伏
8月11日——8月20日
伏后
8月21日——8月30日
3.4贴多久?
三伏贴对于体质偏虚偏寒的患者效果明显
对于其他体质则效果不明显,没有病症也不用贴敷
一般来说,成人的贴敷时间为1-4小时,儿童1个小时左右
此外个人体质不同,如贴药后无任何不适反应的
可适当延长贴药时间至四小时。如贴药后自觉局部痒、刺痛的
可适当缩短贴药时间
一般小孩及皮肤较嫩薄的患者可适当缩短贴药时间
单次贴敷时间不宜过长,成人一般不超过6小时
12~18岁4~5小时,8~12岁3~4小时,3~8岁2~3小时
3.5贴了三伏贴,就不能干下面的事儿:
小小张总结为「四得」(不是三从四德)
脱得太快:贪图凉快,衣着过于清凉
寒气入体,外邪入侵,便会阳气不实。
吹得太凉:现今都市人经常从热的环境一下子进入冷的环境
,腠理打开,寒气入侵,便得了空调病。
喝得太冷:天一热就爱喝冷饮,虽身体瞬间感觉舒适
但长久会使得脾胃受寒。
吃得太冰:每到夏季,凉菜冻果虽能在一定程度上消暑
但需适可而止,过度食用,容易阳气亏虚,损伤脾胃
女性还会引起宫寒、痛经,甚至不孕、妇科疾病等
3.6贴了以后要注意啥
1.作息规律,饮食清淡
贴敷治疗期间忌肥甘厚腻、食海鲜
生冷辛辣刺激性食物
少吸烟、不饮酒,以免减弱药效
2.保护皮肤清洁,特别是贴敷穴位的皮肤
贴敷前一天,要用温和的沐浴产品洗个澡
去除皮肤表面的油脂
3.贴敷时最好身穿宽松透气的纯棉衣物
为了防止药膏染脏衣服
当天穿深颜色衣服最好
4.贴敷后应减少运动、尽量避免出汗,防止药贴脱落
贴敷后会出现发热等感觉
可以待在凉快的地方
但切不可贪凉
防止遇冷使毛孔收缩影响药物吸收
禁止直接对着电风扇和空调长时间吹风
5.贴敷后会出现皮肤潮红、发热、极个别人会出现疼痛
去药后1-2天部分病人穴位上可能出现水泡
此时请不要担心
属于正常现象
尤其是对老年人
久病不愈的哮喘患者等通过发泡的治疗
来年冬天您的病会明显减轻(减少)
因此一定要坚持治疗
3.7贴坏了怎么办?
贴敷后皮肤刺痒、疼痛该咋办?
贴敷后皮肤局部出现刺痒难忍
灼热、疼痛感觉时
应立即取下药膏,禁止抓挠
不宜擅自涂抹药物,一般可自行痊愈
若皮肤出现红肿、水泡等严重反应
需及时皮肤科就医
每个人贴敷所用的药不同
具体时间长短应该听医师的建议
贴敷后局部会有轻度瘙痒、灼热感
多为药物正常反应
如果没有发红肿胀,可以继续应用
如果局部起泡、破溃,应立即揭下药膏
用碘伏等局部消毒
无菌包扎,每日换药1~2次,直至愈合
小贴士:
揭秘:一定要去正规医疗机构!!!
随着三伏贴的风行以及低门槛
这种医疗行为在药店、养生馆甚至美容院也大张旗鼓地开展起来
更有甚者,三伏贴在网上像商品一样可随意挑选购买
三伏贴「七代祖传、纯手工、纯中药、见效快……」广告词天花乱坠
各种黑膏药、无纺布膏药等让人看得眼花缭乱
可能白花冤枉钱不说,关键是这里潜藏着严重的安全隐患。
三伏贴是一个中医的治疗手段
绝不是网购几贴膏药贴在后背,就算冬病夏治了。
敷贴使用辛温的外用中药材
如麝香、生姜、细辛、白芥子等需要临时配制
部分药材具有一定的皮肤刺激性,如果药材不地道
配伍不得当、剂量不准确等都达不到满意效果
甚至出现较大的不良反应。
另外,冬病夏治也需要四诊合参
小小张建议一定要在有经验的中医师指导下
进行对症的穴位选择再行应用。
风里雨里,每周二四六我在同仁堂等你。
和中医小小张一起,分享更多健康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