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节 胸痛
大纲要求 (1)常见病因(2)临床表现(3)临床意义 胸痛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肺炎、胸膜炎、气胸、肺癌、肺栓塞、心绞痛、心肌梗死、急性心包炎、食管癌、胸部外伤 胸痛一般由胸部疾病引起,少数其他部位的疾病亦可引起胸痛。由于个体对疼痛的耐受性不一,故胸痛的程度与原发病的病情轻重并不完全一致。 (一)常见病因 1.胸壁疾病如急性皮炎、皮下蜂窝组织炎、带状疱疹、非化脓性肋软骨炎、肌炎、肋间神经炎、肋骨骨折、多发性骨髓瘤、白血病对神经压迫或浸润。其特点为疼痛部位固定,局部有压痛。 2.心脏与大血管疾病如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病、心肌炎、急性心包炎、二尖瓣或主动脉瓣病变、胸主动脉瘤、主动脉窦瘤破裂、夹层动脉瘤、肺梗死、心脏神经官能症等。 3.呼吸系统疾病如胸膜炎、自发性气胸、胸膜肿瘤、肺炎、支气管肺癌、急性支气管炎等。 4.纵隔疾病纵隔炎、纵隔脓肿、纵隔肿瘤等。 5.其他食管炎、食管癌、食管裂孔疝、膈下脓肿、肝脓肿、脾梗死、脾破裂等。 (二)临床表现 1.发病年龄青壮年胸痛多见于结核性胸膜炎、自发性气胸、心肌病、心肌炎、风湿性心瓣膜病;中年以上胸痛应警惕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支气管肺癌等。 2.胸痛部位包括疼痛部位及其放射部位。胸壁疾病引起的胸痛,部位局限固定,局部有压痛;胸壁炎症局部可有红、肿、热、痛表现;带状疱疹为成簇的水疱沿一侧肋间神经分布伴剧烈神经痛,疱疹不超过体表中线;非化脓性肋骨软骨炎多侵犯第一、二肋软骨,患处隆起,有疼痛但局部皮肤无红肿;肋骨骨折部位有明显的挤压痛;心绞痛及急性心肌梗死的胸痛多在胸骨后及心前区或剑突下,常放射至左肩、左臂;食管及纵隔疾病引起的胸痛亦多在胸骨后;自发性气胸、胸膜炎、肺梗死引起的胸痛多位于患侧的腋前线及腋中线附近;夹层动脉瘤疼痛位于胸背部,向下放散至下腹、腰部、腹股沟和下肢。 3.胸痛性质带状疱疹呈刀割样痛或灼痛;肋间神经痛呈阵发性的灼痛或刺痛;食管炎多呈烧灼痛;心绞痛呈压榨性伴窒息感;急性心肌梗死时则疼痛更剧烈而持久伴濒死感;干性胸膜炎常呈尖锐刺痛或撕裂痛;支气管肺癌及纵隔肿瘤常表现为闷痛;肺梗死表现为突发剧烈刺痛,伴有呼吸困难和发绀;夹层动脉瘤为突发难忍、撕裂样剧痛。 4.持续时间平滑肌痉挛或血管狭窄缺血所致疼痛为阵发性;炎症、肿瘤、栓塞或梗死所致疼痛呈持续性。如心绞痛发作时间短暂,而心肌梗死疼痛持续时间较长且不易缓解。 5.影响胸痛因素包括发生诱因、加重与缓解因素。心绞痛易在劳累、过强体力活动、精神紧张时发生,硝酸甘油可使其很快缓解,而对急性心肌梗死所致的疼痛无效。胸膜炎、心包炎、自发性气胸的胸痛则可因咳嗽、深呼吸而加剧。反流性食管炎的胸骨后烧灼痛常在饱餐后出现,仰卧或俯卧位加重,服用抗酸剂和促动力药物(如多潘立酮等)后可减轻或消失。 (三)临床意义 对以胸痛为主诉而就医的患者,应详细询问病史,尤应注意上述的发病年龄、胸痛部位、胸痛性质以及胸痛的诱发和缓解因素。同时应当询问与胸痛所伴随的其他临床症状,如胸痛伴吞咽困难者提示食管疾病(如反流性食管炎);胸痛伴有咳嗽或咯血者提示为肺部疾病,如肺炎、肺结核或肺癌;胸痛伴呼吸困难提示肺部较大面积病变,如大叶性肺炎、自发性气胸、渗出性胸膜炎以及过度换气综合征等;伴苍白、大汗、血压下降或休克时,应考虑急性心肌梗死、夹层动脉瘤、主动脉窦瘤破裂、大块肺栓塞等。
第十五节 晕厥
大纲要求 (1)常见病因(2)分类与主要临床特点 晕厥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心律失常、主动脉瓣狭窄、肥厚型心肌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颈椎病 晕厥亦称昏厥,是由于一时性广泛性脑供血不足所致的短暂意识丧失状态,发作时病人因肌张力消失不能保持正常姿势而倒地。一般为突然发作,迅速恢复,很少有后遗症。 (一)常见病因 晕厥病因大致分四类: 1.血管舒缩障碍见于单纯性晕厥、体位性低血压、颈动脉窦综合征、排尿性晕厥、咳嗽性晕厥及疼痛性晕厥等。 2.心源性晕厥见于严重心律失常、心脏排血受阻及心肌缺血性疾病等,如阵发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心房颤动、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高度房室传导阻滞、主动脉瓣狭窄、先天性心脏病某些类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原发性肥厚型心肌病等,最严重的为阿-斯(Adams-Stokes)综合征。 3.脑源性晕厥见于脑动脉粥样硬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偏头痛、无脉症、慢性铅中毒性脑病等。 4.血液成分异常见于低血糖、换气过度综合征、重症贫血及高原晕厥等。 (二)分类与主要临床特点 1.反射性晕厥 (1)单纯性晕厥(血管抑制性晕厥)多见于年青体弱女性,发作常有明显诱因(如疼痛、情绪紧张、恐惧、轻微出血、各种穿刺及小手术等),在天气闷热、空气污浊、疲劳、空腹、失眠及妊娠等情况下更易发生。晕厥前期有头晕、眩晕、恶心、上腹不适、面色苍白、肢体发软、坐立不安和焦虑等,持续数分钟继而突然意识丧失,常伴有血压下降、脉搏微弱,持续数秒或数分钟后可自然苏醒,无后遗症。发生机制是由于各种刺激通过迷走神经反射,引起短暂的血管床扩张,回心血量减少、心输出血量减少、血压下降导致脑供血不足所致。 (2)体位性低血压(直立性低血压)表现为在体位骤变,主要由卧位或蹲位突然站起时发生晕厥。可见于:①某些长期站立于固定位置及长期卧床者。②服用某些药物,如氯丙嗪、胍乙啶、亚硝酸盐类等或交感神经切除术后病人。③某些全身性疾病,如脊髓空洞症、多发性神经根炎、脑动脉粥样硬化、急性传染病恢复期、慢性营养不良等。发生机制可能是由于下肢静脉张力低,血液蓄积于下肢(体位性)、周围血管扩张淤血(服用亚硝酸盐药物)或血循环反射调节障碍等因素,使回心血量减少、心输出量减少、血压下降导致脑供血不足所致。 (3)颈动脉窦综合征由于颈动脉窦附近病变,如局部动脉硬化、动脉炎、颈动脉窦周围淋巴结炎或淋巴结肿大、肿瘤以及疤痕压迫或颈动脉窦受刺激,致迷走神经兴奋、心率减慢、心输出量减少、血压下降致脑供血不足。可表现为发作性晕厥或伴有抽搐。常见的诱因有用手压迫颈动脉窦、突然转头、衣领过紧等。 (4)排尿性晕厥多见于青年男性,在排尿中或排尿结束时发作,持续约1~2min,自行苏醒、无后遗症。机制可能为综合性的,包括自身自主神经不稳定,体位骤变(夜间起床),排尿时屏气动作或通过迷走神经反射致心输出量减少、血压下降、脑缺血。 (5)咳嗽性晕厥见于患慢性肺部疾病者,剧烈咳嗽后发生。机制可能是剧咳时胸腔内压力增加,静脉血回流受阻,心输出量降低、血压下降、脑缺血所致,亦有认为剧烈咳嗽时脑脊液压力迅速升高,对大脑产生震荡作用所致。 (6)其他因素如剧烈疼痛,下腔静脉综合征(晚期妊娠和腹腔巨大肿物压迫),食管、纵隔疾病,胸腔疾病、胆绞痛、支气管镜查时由于血管舒缩功能障碍或迷走神经兴奋,引致发作晕厥。 2.心源性晕厥由于心脏病心排血量突然减少或心脏停搏,导致脑组织缺氧而发生。最严重的为Adams-Stokes综合征,主要表现是在心搏停止5~10s出现晕厥,停搏15s以上可出现抽搐,偶有大小便失禁。 3.脑源性晕厥由于脑部血管或主要供应脑部血液的血管发生循环障碍,导致一时性广泛性脑供血不足所致。如脑动脉硬化引起血管腔变窄,高血压病引起脑动脉痉挛,偏头痛及颈椎病时基底动脉舒缩障碍,各种原因所致的脑动脉微栓塞、动脉炎等病变均可出现晕厥。其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可表现为多种神经功能障碍症状。由于损害的血管不同而表现多样化,如偏瘫、肢体麻木、语言障碍等。 4.其他晕厥①低血糖综合征:是由于血糖低而影响大脑的能量供应所致,表现为头晕、乏力、饥饿感、恶心、出汗、震颤、神志恍惚、晕厥甚至昏迷。②换气过度综合征:是由于情绪紧张或癔病发作时,呼吸急促、换气过度,二氧化碳排出增加,导致呼吸性碱中毒、脑部毛细血管收缩、脑缺氧,表现为头晕、乏力、颜面四肢针刺感,并因可伴有血钙降低而发生手足搐搦。③重症贫血:是由于血氧低下而在用力时发生晕厥。④高原晕厥:是由于短暂缺氧所引起。
第十六节 颈静脉怒张
大纲要求 (1)常见病因(2)检查方法(3)临床意义 颈静脉怒张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右心衰竭、缩窄性心包炎、心包积液、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 (一)常见病因 颈静脉怒张常见于右心衰竭、缩窄性心包炎、心包积液或上腔静脉综合征。 (二)检查方法 正常人坐位或立位时颈外静脉常不显露,平卧时可稍见充盈,充盈的水平仅限于锁骨上缘至下颌角下缘距离的下2/3以内。若取30°~45°的半卧位时静脉充盈度超过正常水平,称为颈静脉怒张。 (三)临床意义 颈静脉怒张的出现提示静脉压的增高,是由于右房压力的升高或颈静脉回流受阻所致。常见于右心衰竭、缩窄性心包炎、心包积液或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在右心衰竭的患者中,如在肝区加压30~60秒,可见颈外静脉充盈水平升高,称为肝颈静脉反流征。在三尖瓣关闭不全颈静脉怒张时可看到颈静脉搏动,应与颈动脉搏动相鉴别。一般颈静脉搏动柔和,范围弥散,触诊无搏动感;颈动脉搏动较强劲,为膨胀性,搏动感明显。
第十七节 心前区震颤
大纲要求 (1)常见病因(2)产生机制(3)检查方法(4)临床意义 心前区震颤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先天性心血管病、狭窄性瓣膜病变:主动脉瓣狭窄、肺动脉瓣狭窄、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二尖瓣狭窄、重度二尖瓣关闭不全 (一)常见病因 震颤常见于某些先天性心血管病及狭窄性瓣膜病变,而瓣膜关闭不全时,则较少有震颤,仅在房室瓣重度关闭不全时可扪及震颤。 (二)产生机制 震颤的产生机制与杂音相同,系血液经狭窄的口径或循异常的方向流动形成湍流造成瓣膜、血管壁或心腔壁振动传到胸壁所致。一般情况下,震颤的强弱与病变狭窄程度、血流速度和压力阶差呈正比,例如,狭窄越重,震颤越强,但过度狭窄则无震颤。 (三)检查方法 检查者用右手全手掌置于心前区进行触诊,检查时应注意手掌按压胸壁力量要适度,不宜过大。多数用小鱼际触诊以确定震颤的具体部位和时相。 (四)临床意义 震颤为触诊时手掌感到的一种细小的震动感,又称猫喘,为心血管器质性病变的体征。发现震颤后应首先确定部位及来源,其次确定其处于心动周期中的时相,最后分析其临床意义。在一般情况下,触诊有震颤者,多数可听到杂音,听到杂音者,不一定能触到震颤。这与听觉与触觉对声波振动的敏感性不同有关,触觉对低频振动较敏感,听觉对高频振动较敏感。如果振动频率较高超过触觉所能感知的上限,则仅能听到杂音而不能触知震颤。不同部位与时相震颤的常见相关疾病见表17-1。 表17-1 心前区震颤的临床意义
北京白癜风治疗效果好的医院北京哪家医院是最好的白癜风专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