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科普作家协会
科普图片制作:小霖
大汗淋漓与多汗症
作者:刘国昇
中国科普作协医学科普创作分会副组长山西省科学传播专家山西省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人人健康编辑部主任科普微报编辑部主任大汗淋漓,汉语成语,意思是形容因运动或体力劳动等导致浑身出了很多汗。金庸《鹿鼎记》第三十七回:“只见明珠身后跟着二十来个大胡子军官,有的黑胡子,有的白胡子,有的花白胡子,个个尘沙被面,大汗淋漓。”
多汗症是一种常见的疾病,现代医学一般将大汗淋漓分为生理性及病理性的两种。
生理性多见于:人体处于高热环境中的正常反应;运动后的正常反应;处于精神高度紧张状态;吃辛辣食物的刺激;肥胖人群;以上几种情况的混合情况。生理性大汗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适当补充水分,解除原因就可以自行恢复。
病理性多见于:呼吸系统疾病:肺炎,哮喘,肺栓塞等;血液循环系统疾病:冠心病,心肌梗死,急性心衰,休克等;内分泌系统疾病:甲亢、嗜铬细胞瘤、低血糖等;其他系统疾病:失血过多、外伤疼痛、中枢感染等。
其中有一种由于精神因素,如精神紧张、情绪激动、愤怒、恐怖及焦虑等引起的自主神经损伤或功能紊乱,而导致多汗症。
疾病分类
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局限型多汗和泛发型多汗。
局限型多汗:为多汗症的常见类型,男女均可发生,不同种族的男女发病率无差异,其定义为局部区域的排汗过多。局限型多汗约60%~80%的患者有家族史,表现为不完全外显性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泛发型多汗:主要由于其他疾病引起的全身广泛性多汗。
典型症状
多汗症的患者在正常生活环境和条件下,出现局部或者全身皮肤异常多汗,男女均可发生,无明显的季节差异。
局部多汗:掌趾、腋下、腹股沟、会阴部多见,其次为前额、鼻尖和胸前,其中掌趾最常见,无明显季节区别。常初发于儿童或青春期,25岁以后自然减轻。
全身多汗:主要由于其他疾病引起的全身广泛性多汗,如感染性高热,口服退热剂后通过出汗进行散热。其他疾病如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包括大脑皮质、基底神经节、脊髓),或周围神经损害或帕金森病、虚脱等也可以造成全身多汗。
并发症
多汗症患者可并发体癣、足癣、臭汗症、毛囊炎等疾病。
体癣:当身体出汗异常增多,易继发细菌或真菌感染,引发体癣。
足癣:足部汗液挥发不畅,易继发细菌或真菌感染,导致足癣的发生,伴足臭。
臭汗症:腋窝部位多汗易同时伴发臭汗症。
毛囊炎、疖等:腋窝、阴部多汗时由于摩擦易发生擦烂性红斑,伴发毛囊炎、疖等。
焦虑和抑郁:担心多汗引起难堪、不敢参加社交、不愿与人靠近、频繁洗澡和更衣,都会增加心理负担,引起焦虑,甚至抑郁。
就医
皮肤汗液分泌异常增多时,需要考虑是否患有多汗症。建议患者到皮肤科就诊,并进行淀粉-碘及醌茜染色法、汗液检测来确诊。多汗症患者建议与精神紧张或压力、运动后多汗相鉴别。
预后
经过有效规范的治疗均可缓解或治愈,能够减轻或消除多汗症的症状、维持正常的生活质量。但是有些疗法会反复,如注射肉毒杆菌毒素疗法。
(图片来源网络)
《科普微报》
荣获山西省最具影响力
科技新媒体平台称号
第期总第期
医学第58期
主编:王斌全
常务副主编:郭述真
作者:刘国昇
科普图片制作:小霖
编辑部主任:刘国昇
策划部主任:李惠斌
新媒体部主任:王冠麟
美编部主任:王海沣
助理:小霖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