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伏先开穴中末加强贴三伏六贴,治冬病更稳固受访专家:湖南中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 李晓屏生命时报
冬病夏治疗法是对冬季寒冷时好发的一些宿疾,在夏季气温高、机体阳气旺盛之时,给予养阳补益的治疗方,从而祛除体内沉积的寒气,调整阴阳平衡,促进宿疾康复、减少复发。
说到冬病夏治,大家最熟知的便是三伏贴。但今年,湖南中医院将其升级为“三伏六贴”,时间为7月7日至8月31日。治未病中心主任李晓屏介绍,今年有一个“闰中伏”,中伏共为20天,“三伏六贴”便是在三贴的基础上增加了头伏开穴贴、中伏加强贴和末伏加强贴。与传统的三伏贴相比,“三伏六贴”健脾益肺、固肺益肾的作用更强,肺脾肾三脏俱调,因此温阳化湿、驱邪扶正的效果更好。
头伏开穴贴是在头伏前10天进行一次贴敷,按照中医五行理论,此贴主要目的是健脾,谓之“培土”,可以起到强实基础、提升疗效的作用;头伏、中伏、闰中伏和末伏的贴敷,主要是通过药物对穴位的温热刺激,振奋阳气,驱散内伏寒邪,以达到清肃肺气、补肾健脾、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作用,从而提高机体免疫力;末伏加强贴是三伏天后10天追加的一次敷贴,主要目的是益肺、固护正气,谓之“生金”,起到固肺益肾、巩固疗效的作用。
与传统三伏贴用单一药物治疗多种“冬病”不同的是,针对不同疾病,现在的贴敷药物组方配伍更精细,比如该院冬病夏治的药物就达9种之多,疾病的针对性更强。李晓屏介绍,慢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肺间质疾病、过敏性鼻炎、慢性咽炎等肺系疾病,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肩周炎、颈腰椎病、膝关节炎、痛经等寒性疼痛性疾病,以及慢性胃(肠)炎等脾胃虚寒症,都非常适合“三伏六贴”,亚健康状态和儿科疾病也有针对性的贴敷,效果很好。
敷三伏六贴时,成人贴通常在4~6小时,小儿1~2小时,若感觉疼痛或烧灼不适,可提前取下。敷贴后局部皮肤可能出现潮红、轻微红肿、小水泡、微痒、烧灼感、色素沉着等情况,均为药物的正常刺激,不必担心。皮肤瘙痒者可外涂地塞米松软膏等抗过敏药膏。另外,多手段配合伏贴治疗,效果更好。例如针对寒性痛经、寒性胃肠疾病可以进行温经开穴“三伏灸”。艾绒隔姜灸,可以温经散寒、活血通络、补虚助阳。针对寒性痛症,可以三伏贴的同时配合温通止痛“三伏熨”,即药物碾成细末,用香油、醋调成糊状,涂敷于穴位或体表的一定部位,并用红外线治疗仪均匀加热,从而实现行气活血、温经通络、化瘀止痛。▲
“三伏六贴”的时间安排
头伏开穴贴:
7月7日—7月16日
头 伏:
7月17日—7月26日
中 伏:
7月27日—8月5日
中伏加强贴:
8月6日—8月15日
末 伏:
8月16日—8月25日
末伏加强贴:
8月26日—8月31日
三伏天要来了,准备好“冬病夏治”了吗?本周末即将迎来初伏。炎炎盛夏,一进入“三伏天”,医院前来冬病夏治的病人便络绎不绝。冬病为何要夏治?可以治疗哪些病?提前要做哪些准备?哪些人群合适?
◆◆◆
冬病包括哪些病
中医讲究“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冬病,简单说就是在冬天容易发作或容易加重的疾病。春夏由于天气原因,特别容易使人体的阳气受到伤耗,这个时候如果不顾及阳气,人体防病、抗病能力就降低了。在夏天疾病缓解期时进行治疗,以减少在冬天或者春天发作次数、缓解发作程度的疗法叫“冬病夏治”。
据了解,冬病夏治有多种方法,台州医院最常用的就是穴位贴敷疗法。医院里用的中药贴敷疗法,就是在古人基础上对药物进行加工,贴敷在人体的穴位上,通过刺激穴位经络,调整阴阳,提高机体的免疫力,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所谓冬病,就是指那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加重的病变,如支气管哮喘、老年畏寒症以及属于中医脾胃虚寒类疾病等;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炎、咽炎、体虚感冒;消化系统疾病,如慢性胃炎、胃肠功能紊乱、慢性腹泻等;妇产科疾病,如痛经、月经错后、经闭、产后头痛、产后风等寒症;“痹证”,风湿、类风湿引起的各种颈、肩、腰、腿痛;儿科疾病,如气管炎、肺炎、支气管哮喘、咽炎、鼻炎、久咳、腹泻及体虚感冒者。
“我们不建议每个人都来贴膏药,特别是很多年轻人,没有特别的基础疾病,平时抵抗力也还行的,不要赶时髦来冬病夏治。特殊敏感体质和妊娠期初期妇女,也都不太适宜。”李小军提醒说。
◆◆◆
儿童成冬病夏治主力军
一般来说,老年人是冬病夏治的常见人群。但记者发现,医院,儿童竟成了主力军。李小军说:“确实,在临床上,我们发现给小儿做贴敷,治疗效果非常理想。这些小孩贴了反而比大人效果好,因为他们的疾病比较简单。而成人病程比较长,还同时有其他的疾病。”
来做贴敷的儿童,主要是哮喘、反复呼吸道感染等。孩子是否适合贴敷,医生有专门的诊断标准。有些孩子体质比较弱,别人感冒了他也很容易被传染,这样贴敷效果就会不错。
在用药上,小孩和大人有些不同,以减少对小儿娇嫩皮肤的刺激。一般3岁小儿就可以贴了,但是贴的时间要比成人短,用药的剂量和药物的种类也有区别。
◆◆◆
穴位贴敷前应做哪些准备
去医院冬病夏治,首先得把自己的病历资料带着,作为大夫诊断的依据。再者,很多患者在夏天的时候,都是疾病的缓解期,可能不吃药了或者吃药很少,但是要把你过去一段时间里吃药的情况提供给医生。
贴敷的疗效就是看疾病发作的情况。患者原有发作的情况,往往是下一步疗效的起点。所以我们希望病人来的时候先梳理一下,想想自己过去一年中尤其在冬天,这个病发作了几次,每次情况怎么样,提供给大夫。”
此外,接受冬病夏治的患者要在饮食、生活上有所节制,远离空调、少吃冷饮,还要睡眠充足,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另外,“三伏贴”不能完全替代其他治疗,原本正在服药的慢性病患者不要盲目减药、停药。
◆◆◆
穴位贴敷后起泡如何处理
据一些患者反映,贴敷后皮肤会起泡,不知该怎么处理。其实,传统的贴敷疗法中是强调必须要起泡才会有效果。还有一种叫发泡灸,也叫天灸,就是用生的白芥子,通过起泡达到防病治病的作用。但现在,医院都不主张让皮肤起泡。
到底起泡和不起泡的疗效有什么不同,目前还没有严格的临床验证。建议大家不要盲目追求起泡,万一起了泡也不必紧张。病人的皮肤反应是不一样的,有人贴6个小时,可能皮肤一点都不红,有人可能贴两个小时就起泡了,这是个体差异造成的。如果泡小,就不用太在意,抹点碘酒就行了;如果起大泡,医院把泡里面的液体抽出来,涂上局部外用药,一般一周左右就好了。
三伏天艾灸,最适合冬病夏治的六种病症
夏季是阳气盛极之时,亦是养护阳气的最好时机。《内经》还提出了“冬病夏治”的治病方针,亦是中医的特色疗法,抓住阳气旺盛的时节,以温经助阳为大法,治疗寒湿、痰饮等阳虚病。
什么是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源于《黄帝内经》提出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内经》所述,人与自然界是统一的,人体的阳气和自然界的阳气相符,生于春,旺于夏,收于秋,而藏于冬。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也是人体阳气最为旺盛的时候,三伏时节人体经脉气血运行充盈,毛孔张开;艾为纯阳之物,在阳气最旺盛之时施“三伏灸”,可将双重阳气作用于体内渗入经络,通过经络的气血直达病所,最大限度地以热治寒、温经通络、行气活血、祛寒逐湿、鼓舞阳气等,达到冬病夏治的效果。
冬病夏治,三伏天艾灸正当时
三伏天艾灸是我国传统医学中最具特色的伏天保健疗法,它是依据中医学“天人相应”、“冬病夏治”、“春夏养阳”等理论,利用全年中阳气最盛的三伏天,人们体内阳气最盛的时机,应用具有温经散寒补虚助阳的艾灸,通过对经络腧穴的温热刺激,通过艾灸令阳气渗入穴位经络,通过经络的气血直达病处,标本兼治。特别是家有老人,三伏天来艾灸肚脐(神阙穴),可增强人体抗病能力,医治常年累月的虚劳诸疾,还可预防保健,回春延年。
三伏天艾灸,最适合冬病夏治的六种病症
三伏天做艾灸是最好的改变虚寒体质,祛湿驱寒养生的方法,如何利用艾灸帮你一起守护阳气,健康养生。
1.空调病
炎炎夏季,很多人会选择躲在冷气充足的室内,然而走到室外时又瞬间感受强烈的热流,冷热交替,温差极大,很容易引发感冒及周身酸痛,这种情况以肩颈部最常见。因为颈后部属足太阳膀胱经及督脉。太阳经主“一身之表”,寒邪入体太阳最先受之。而督脉则主“一身之阳”。
保健方法:艾灸温阳法
取穴:大椎穴
作用:温阳散寒。
2.咳喘
对于慢性咳喘患者来说,如果患者有痰多清稀,面色白,舌淡苔白腻,或滑腻苔,或伴有打喷嚏、流清鼻涕,遇冷则咳嗽哮喘加重,怕冷者。也可以在夏至时做艾灸来进行治疗。不少患者因在此时治疗而获得明显效果,甚至痊愈。
保健方法:艾灸温肺法
取穴:肺俞穴
作用:温肺止咳,化痰平喘。
3.暑湿证
中医所说的暑湿证,一般不会出现高热,仅有低热,常伴有头痛、身体酸懒、倦怠乏力等症状,出汗而热不退,口干却不想喝水,有些还会出现呕吐或腹泻等症状。
保健方法:艾灸祛湿法
取穴:足三里、阴陵泉、中脘、神阙
作用:温中散寒,健脾利湿,止呕止痛。
4.皮肤病
夏季湿气重,是微生物等活动频繁的季节,细菌、真菌、蚊虫、螨虫活动能力增加,故皮肤病成为高发疾病。杜绝皮肤病的重要点在于:保持居室整洁和自身清洁,天气晴好时,应勤晒衣物、被褥,不给致病生物营造生长环境。饮食清淡,尽量避免饮酒、吃牛羊肉等发物。对于婴幼儿,应保持其皮肤的干燥,防止湿疹等疾病的诱发。对于内有湿浊,外受风寒引起的舌苔白腻、怕冷,甚至便溏型荨麻疹、湿疹等瘙痒性皮肤病也可以采取艾灸的方法缓解和治疗(但仅限于寒湿型)。
保健方法:艾灸止痒法
取穴:曲池、合谷、血海、委中
穴位较多,可以治白癜风的办法哪里医院治白癜风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