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急性气管炎病症详解及中药方集

急性气管炎由病原微生物、物理、化学性刺激或过敏反应等引起的气管黏膜急性炎症。

起病多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咳嗽开始不重,呈刺激性,痰少。

3~4天后咳嗽加剧,痰由黏液转为黏液脓性,偶可痰中带血。

较重病例往往在晨起、睡觉体位改变、吸入冷空气或体力活动后,有阵发性咳嗽。

目录

一、儿童用药

二、急性气管炎

三、慢性支气管炎

四、受寒引起的气管炎

五、支气管炎及哮喘

一、儿童用药

1.二姜丁辛汤

来源:《辽宁中医杂志》(,3:23)。

主治:小儿痉挛性支气管炎。

组成:干姜6~9g,姜丁香3~6g,细辛1~3g,藿香,荆芥,紫苑各6~9g,葶苈子9~12g。

用法:每日1剂,先泡后煎,不复煎。3岁以内可少量多次频服,每次服药5~20ml;3岁至7岁每日服药3次,每次30~60ml。服药期间忌生冷之物及剧烈活动。

加减:

咳甚,加苏子、银杏;

痰多,加煅月石、化橘红;

外感症状明显,加白芷、苍耳子。

2.二虫止咳散

来源:《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效验秘方精选·续集》。

功用:宣肺解表,化痰止咳。

主治:小儿支气管炎,症见咳嗽痰多,鼻塞流涕者或支气管哮喘因感冒而诱发者。

组成:僵蚕9克,蝉蜕6克,荆芥6克,百部9克,紫苑9克,白前9克,陈皮6克,桔梗6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二次,早晚分服。

3.小儿消咳片

来源:《部颁标准》。

功用:清肺润燥,化痰止咳,解毒利咽。

主治:急慢性气管炎,痰热或燥痰咳嗽。

组成:白屈菜g,百部g,天冬g,南沙参75g,白前60g,侧柏叶45g,木蝴蝶45g。

用法:制成糖衣片。密封。口服,6个月至1岁小儿每次0.5片,1至3岁每次1片,3岁以上每次2片,1日3次。

4.小儿肺闭宁片

来源:《部颁标准》。

功用:宣热解毒,化痰定喘。

主治:哮喘性支气管炎,支气管炎。

组成:石膏90g,麻黄30g,紫苏子45g,大枣15g,桔梗45g,苦杏仁45g,川贝母90g,橘红60g,人参45g,前胡45g,甘草45g,枳壳(炒)45g,海浮石90g,五味子15g,葶苈子15g,细辛15g,麦冬90g,黄芩60g,旋覆花45g。

用法:制成糖衣片,密封。口服,小儿周岁每次服2片,2岁服3片,3岁服4片,1日2次,4周岁以上遵医嘱服用。

二、急性气管炎

1.柴胡陷胸汤

来源:《重订通俗伤寒论》卷二。

功用:和解开降达膜。

主治:少阳结胸,症见少阳证具,胸膈痞满,按之痛,用柴胡枳桔汤未效者。现用于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急性支气管炎。

组成:柴胡一钱,姜半夏三钱,小川连八分,苦桔梗一钱,黄芩一钱半,栝楼仁(杵)五钱,小枳实一钱半,生姜汁四滴(分冲)。

2.复方矮地茶糖浆

来源:《湖南省中成药规范》。

功用:祛痰止咳。

主治:慢性及急性气管炎。

组成:矮地茶克,铁包金克,金樱子克,岗梅50克,沙参50克。

用法:将上药锉碎,煮提两次,过滤,滤液合并,浓缩至毫升时,静置沉淀,取上清液过滤。另取蔗糖88克制成糖浆,加入上清液中,继续浓缩至毫升即得。口服。每次25毫升,一日二次。

三、慢性支气管炎

1.止咳定喘汤

来源:《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效验秘方精选》。

功用:宣肺平喘,止咳祛痰。

主治: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或轻度肺气肿。尤对风寒咳喘痰多者有较好的疗效。

组成:蜜麻黄6克,光杏仁5克,炙甘草3克,紫苏子10克,白芥子6克,葶苈子6克(布包),蜜款冬6克,蜜橘红5克,结茯苓10克,清半夏6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加减:

若恶寒发热、鼻塞流涕、表证明显者,可酌加荆芥、防风、紫苏叶等;

痰黏稠、咳吐不爽者,加桑白皮、浙贝母;

胸闷不舒者,加瓜蒌、郁金;

如痰黄之咳喘者,可加条黄芩、桑白皮、浙贝母等。

2.平喘定哮方

来源:《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效验秘方精选·续集》。

功用:宣肺降气,平喘定哮。

主治:喘息型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等表现为咳喘气逆者。

组成:射干15克,炙麻黄15克,紫菀15克,款冬10克,半夏15克,枳壳9克,桔梗9克,甘草9克。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二次,分服。

加减:

若寒喘痰白,加细辛3克,泽漆30克,陈皮15克;

热喘痰黄者,加桑白皮10克,黄芩15克,前胡10克,柴胡15克,改半夏为竹沥半夏;

咳痰不畅者,加炙苏子15克;

瘀血舌暗者,加桃仁10克,杏仁10克,丹参15克。

3.止嗽咳喘宁糖浆

来源:《部颁标准》。

功用:止咳定喘。

主治:慢性支气管炎,老年性支气管炎。

组成:地龙45g,黄芩45g,罂粟壳45g,苦杏仁45g,紫苏子(炒)30g,法半夏30g,薄荷油0.5ml。

用法:制成糖浆,每瓶装ml,密封,置阴凉处。口服,每次10~15ml,1日2~3次,用时摇匀。

宜忌:

7岁以下儿童勿服;

气虚,痰多稠黏者忌用。

4.风茄平喘膏

来源:《部颁标准》。

功用:止咳,祛痰,平喘。

主治:单纯性、喘息型慢性气管炎和支气管哮喘。

组成:洋金花50g,吴茱萸30g,干姜g,白芥子30g,生川乌30g,生半夏30g,花椒30g,麻黄30g,丁香20g,樟脑60g,冰片30g,桂皮醛10g。

用法:制成膏剂,5cmx6.5cm,密闭,置阴凉处。

穴位敷贴。

主穴:

第一组,天突、大椎、定喘(双);

第二组,命门、肾腧(双)、足三里。

辅穴:肺腧、丰隆、膻中、涌泉。

每次取主穴各组一个穴位,交替轮换敷贴,

天热时,每天轮换1次,

天冷时2~3日轮换1次,

10天为1疗程,可连用3~4疗程,每疗程结束,停用1~2天,重症病人可连续使用,或遵医嘱。

四、受寒引起的气管炎

1.气管炎丸

来源:《部颁标准》。

功用:散寒镇咳,祛痰定喘。

主治:外感风寒引起的气管炎,肺热咳嗽,气促哮喘,喉中发痒,痰涎壅盛,胸膈满闷、老年痰喘。

组成:麻黄21g,苦杏仁(去皮,炒)45g,石膏60g,甘草(蜜炙)15g,前胡30g,白前30g,百部(蜜炙)30g,紫菀30g,款冬花(蜜炙)15g,蛤壳(煅)23.1g,葶苈子15g,化橘红(盐水炙)15g,桔梗30g,茯苓30g,半夏曲(炒)30g,远志(去心,炒焦)30g,旋覆花30g,浮海石(煅)30g,紫苏子(炒)30g,党参g,大枣g,五味子(醋炙)15g,桂枝(炒)15g,薤白30g,白芍(酒炙)30g,桑叶60g,射干15g,黄芩30g,青黛6.9g,蒲公英30g。

用法:水泛为丸,每丸重20g,密闭、防潮。口服,每次30丸,1日2次,小儿酌减。

2.气管炎橡胶膏

来源:《部颁标准》。

功用:温肺化痰,平喘止咳。

主治:受寒引起的气管炎,并有预防气管炎的作用。

组成:赤芍g,乌药g,白芷g,桂枝g,生草乌g,紫苏子g,白附子g,荜澄茄g,生天南星g,罂粟壳g,白芥子.5g,皂荚g,冰片.5g,樟脑.5g,薄荷脑67.5g,松节油g,水杨酸甲酯.5g。

用法:制成膏剂,密封,置阴凉处。贴于甲组穴位(大椎、肺腧),如遇皮肤发痒等反应,可贴于乙组穴位(天突、膻中、灵台),每次临睡前贴,1日1次,20天为1个疗程,每季用1疗程,可酌情增加1个疗程。

宜忌:有咳血史和高血压病人忌用。

五、支气管炎及哮喘

1.通宣理肺冲剂

来源:《中草药》(,8:33)。

主治:支气管炎。

组成:紫苏叶,前胡,桔梗,苦杏仁,麻黄,甘草,陈皮,半夏,茯苓,枳壳,黄芩。

用法:制成冲剂服。

2.止咳喘冲剂

来源:《部颁标准》。

功用:止咳,平喘,祛痰。

主治: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痰多、痰稠,感冒咳嗽,肺痈吐脓,胸满胁痛等症。

组成:满山红g,桔梗60g,甘草(蜜炙)70g。

用法:制成颗粒剂,每袋装6g,密封。口服,每次6g,1日3次,小儿酌减。

3.理痰汤

来源:《吉林中医》(,6:13)。

主治:喘哮性支气管炎。

组成:生芡实10g,清半夏4g,黑芝麻3g,柏子仁,生杭芍,陈皮,茯苓片各2g。

用法:上药剂量可视病情按原方比例增减,8天为1疗程。

文中药方应咨询医生后用药。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地点为巴西。

木木每天5分钟聊天




转载请注明:http://www.zuyue-pifa.com/bqzd/11994.html